这个村子发展,从种植小麦开始

“对于我们来说,目前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寻找新的出路让村民增收致富。”这是几年前杏花村党支部书记牛海青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杏花村由于离县城较远,加之没有村级产业项目,村里很多年轻人都选择打包行囊,远赴他乡务工。这一现象使得杏花村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村集体经济发展也很缓慢。

“自身不能造血,不长远!”为了村子的发展,牛海青想尽了办法。

“我们抓住种业振兴的发展机遇,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20万元实施杏花村冬春小麦‘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基地项目,想为村民开辟出一条致富路。”牛海青说。

图片

牛海青和村民一起在田间查看小麦长势。人民网 马可欣摄

为了实现种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杏花村从实际出发,将村民发动起来,积极投身种业振兴行动。改变传统生产模式,成功构建起党建责任与合作社发展相融合、支部建设与合作社机制相融合、党建质量与发展成果相融合,组织横向联建、工作上下联动、支部和合作机制联通的“三融三联”工作模式。

“刚开始,大多数村民都不理解,也对种业项目建设充满疑虑,觉得村子里本来就没钱,还折腾什么。”牛海青笑了笑。为了帮助村民建立信心,村“两委”班子成员无论在村民家中,还是庭院巷口、田间地头,总要抓住机会和村民唠两句村子里要干的是什么事儿,渐渐地,种业项目建设得到了村民的支持。

人心是有了,可如何打破缺乏技术的僵局呢?牛书记想到一个“笨办法”,就是联合乡村振兴指导员、党员干部和群众将力量凝聚在麦芽上。

图片

机械科学施肥。张晓磊摄

正午时间,他们忍受着毒辣的太阳,行走在育种、制种的一线。在田间巡视,查看小麦的长势,额头豆大的汗珠从脸庞滑落到地上。“村民们的全力支持才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牛书记激动地说道。

为了使冬春小麦“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基地项目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镇党委、政府指导村“两委”积极开展产业转型工作,邀请种子公司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详细介绍相关的种植知识,共同探讨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困难等问题。

“村里产业规模越来越大,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美!”村民纷纷表示。

图片

村民正在精选小麦种子。人民网 马可欣摄

功夫不负有心人。种业项目的建设,为杏花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30余万元,人均年增收1100元,解决村内劳动力就业12人,务工人员人均年增收达6000元。

有了2023年村集体经济向好的基础条件,2024年杏花村紧跟市场需求,转变种植思路,向邻村流转土地50余亩,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总计400余亩的耕地全部改种青稞,产量达85吨。

深秋的晨光驱散了缭绕在山间的云雾,远处的山坡上,牛海青正和村民有说有笑地走了过来。

“老伯,对于村子的发展,您要多提提建议啊。”

“牛书记带着,把咱这杏花村发展得真不赖!”

一言一语间,阳光渐渐显露,也为村子发展带来新的希望。(马可欣、张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