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东升金 渔家技艺弦歌不辍

图片

“金簪银簪,金钗银链,远远看去,渔家女头上仿佛矗立着金灿灿的轩榭廊舫。”从大亚湾开发区澳头街道南港码头乘船出发,十五分钟便可来到一个四面环海的海岛渔村——东升村。据悉,东升村全村1180多人,时至今日仍保持着海岛原生态的样貌,亦保留了独具特色的渔家传统文化。在东升村,每逢渔家婚嫁、大王爷节等重大节庆日,渔家妇女都会身穿新颖靓丽或传统的渔家服饰,梳上一个富含韵味、金银璀璨的“仙姑头”,聚集欢度节庆。

图片

“仙姑头”作为东升渔村特有的手工技艺,延续至今百年,此间经历了不断创新修改,现下样式与时俱进,受到当地乃至附近村民的认同、喜爱。本期惠州文脉找到两位东升村“仙姑头”手工技艺人,从她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制作、传承的岁月中,去探寻“仙姑头”技艺发展历程,感受渔家妇女铿锵、磅礴的力量。

图片

因热爱创新发簪样式

“泉州有色彩丰富的簪花,东升村也有独有的金银发簪。”相传,东升村村民自潮阳南迁而来,吃在船上、住在船上,直到上世纪60年代,村民才开始上岛居住。靠海而居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东升村村民独特的婚嫁习俗,“仙姑头”便于这独特的海洋文化环境中诞生。据了解,传统的渔家“仙姑头”是在后脑勺梳上发髻,插上有着美好寓意、象征样式的金钗银链。每当走路时,金钗银链随着步伐波动摇曳,渔家妇女步步生姿,呈现出一派朝气之景。

图片

据当地村民介绍,“仙姑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发髻,二是发簪。其中,发簪起到头饰点睛之用。过往,整个“仙姑头”由横竖长款的簪子左右支撑在发髻两端,下方是朴素的链条组合而成。渔家女所使用的簪,重在款式,轻在花样。据渔家女传统发簪可见,多为素簪,其余带纹路花样的发簪,多为雕刻铜钱纹、花鸟纹、鱼类贝类纹,也有采取颜色在簪上点上一点的点缀样式;而发簪款式则多达数种,不同款式在当地还有着自己的命名方式,平头簪为bi(一声)boi(一声),固定发饰垂坠挪动的部分为nai(三声)lou(四声),一支插的发簪为梆子等等。

图片

然而,发簪要想达到点睛的效果,便需与时俱进。近年来,“仙姑头”变得生机勃勃,富有动感,究其根本,是所采用的发簪样式丰富了起来,甚至于垂坠的链条也增添了不少具有特色的饰品,从细枝末节上丰盈了头饰的立体效果,由一艘艘单只的船帆,形成一层层错落有致的轩榭廊舫。

图片

其中的创新和改变,与东升村一位勤劳聪颖的渔家女息息相关。现年50岁的东升村渔家女苏送梅是村内制作发簪的好手,诸多人慕名前来,只为找寻她订做一套完整的发簪发饰。至今,她手工制作“仙姑头”发簪已有三十余年,每年接单制作上百件。“我自幼对身边女性长辈梳‘仙姑头’时佩戴的发簪感兴趣,从十二、三岁开始便自己学着丰富传统发簪样式。”据苏送梅回忆说,她第一支发簪是家中长辈代代相传下来的银簪,簪子一头是硕大的宝石,叠着大花样的银饰,整体雕刻着淡雅的纹路,因长度不合,她还特意将银簪锯短后使用。她告诉记者,因过往物资匮乏,发簪材质普遍都是银,后考虑到生锈、保管等因素,发簪材质才逐渐改成了如今的铜镀金。

图片

说起对发簪的创新和改动,苏送梅乐道,这都是喜爱惹的“祸”。起初,她见以前的簪子款式过于单调,便尝试在传统样式基础上进行了些许改动,没想到大家都很认可改动后的样式,这让她继续燃起了设计、制作发簪的热情,并坚持了数十年。如传统的雀仔簪,簪子上雕刻了鱼的样式及花草纹路,鱼嘴上镶嵌着玉石做的鸟雀形象,简单大方,已十分精美。苏送梅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抖动的弹簧圈、多条短链条,她将新式的剔透鸟雀嵌在弹簧圈上,稍微走动,鸟雀便在发间上下飞跃,链条则加上贝壳、鱼、虾、铜钱、幸运草等好寓意的小饰品,如流苏一般在一侧垂坠,整体改动后的雀仔簪更为精巧灵动,富有生机,让人看了爱不释手。

除了改动,还有精心设计的款式。“现在有了网络,我可以上网搜索到各种款式,逐渐学会了自己画图设计,并找到厂家制作部分零件,随后自己将零件拼接成喜欢的样式。”苏送梅边说边拿出一支凤凰展翅金簪向记者展示簪子的细节,“就说这支簪子吧,凤凰的动作样式、细节纹路是我设计后,找到厂家制作出来的样式。因为难度高,我换了好几家厂房订做,光样式图便修改了五版。”她笑道,因为凤凰制作难度高,厂家也只愿意制作一支样板发簪,这支凤凰展翅金簪如今是独一无二的发簪。

在苏送梅家中客厅沙发里,记者还看到了沙发底下一袋又一袋的发簪、半成品零件,这些都是苏送梅正在制作和已经完工的发簪。她坦言,平日里她以开船为主业,发簪只能在闲暇时间制作。虽有好友、家人的帮助,但是每日能完成的发簪进度仅是一点,要制作一支发簪,需耗时半个月到一个月。“远到香港,近到村内,不时有人联系上我,订做数支发簪,遇上排单多的情况,制作工期还需往后延迟。”

为便利生活自创假发髻

在当地,婚后的渔家女一般都要梳上发髻头以示已婚的身份,因此梳发髻头对渔家女来说是每天必备的功课。然而梳洗长发费时费力,不少渔家女不禁想着: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梳发髻头变得高效省力起来?这个忧心的烦恼,在十年前被东升村一位渔家女解决,她就是自创手工假发髻的苏一妹。

说起苏一妹,村里人人都知道。原来,她自年轻起便是村里闻名的“巧手”。苏一妹从23岁时开始手工缝制渔家服饰,衣服针脚细密,版型立体修身,在一众手工制衣中脱颖而出,许多人都会找到她订做衣裳。同时,因着她手巧心细,她还负责给村里新娘子梳头,尤其是梳发髻,这可是重中之重的任务。村民告诉记者,不论是做衣裳,还是梳发髻,苏一妹手巧的能力是完全得到大家认可的。“别人达不到她这样的高水准!”

图片

身为渔家女的一员,苏一妹也有着和大家一样的烦恼,从有想法开始,她便行动起来,尝试各种不同的绑发方法,在多次摸索后,她决定制作一顶套在头上的假发髻,既能快速解决梳头问题,又能保证发髻的好看程度。“梳发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自己梳头时,双手需要长时间抬起,在脖子后面反绑头发,不一会儿便手酸难忍,而且发髻还不一定梳得好看,又要重新梳头。”苏一妹表示,多年下来,如今她有着一套成熟的制作手工发髻的方法,根据不同年龄段,分成了四种大小的假发髻,基本适用于多数人的头型。

铁丝、假发、毛线、网兜……这便是苏一妹制作假发髻的必备物品。她向记者介绍说,家中的一间小卧室,就是她制作发髻的“工作室”,平日里,她只能在忙完家中事务后到房内工作。苏一妹表示,制作一顶假发髻需要耗时三四天,有时事忙,加上如今她年龄渐大,花费的时间更长,有时制作一顶则需要一周时间。

“假发髻最重要的是发髻的模型大小,大一厘不行,小一丝也不行。更难的是,要确定底部铁丝圈的大小。”苏一妹边拿出铁丝圈边用铁钳作出示范。她告诉记者,假发髻的框架由铁丝固定形成,需先用铁钳将铁丝绞出几个椭圆形,再将几个椭圆形一侧进行铁丝固定,搭出发髻的基本架构,宛如一个帽子形态,继而用细的铁丝从下至上缠绕固定住椭圆形架构,并在底部粘上一圈假发辫,以防套发时勾住真发。到这里,也只是制作假发髻的第一步。接下来,要将近两米的假发用红绳几番缠绕在架构上。“这是一个细活儿。”苏一妹解释道,用红绳固定缠绕的假发会凹凸不平,只能屡次抚平假发凹凸处,辅以一圈圈掩盖,力道、技巧缺一不可,最后用网兜将整个架构套住,一个假发髻便制作完成。

一个完好的假发髻从外观上看,假发平整油亮,形状不扁塌,内部则是立体空阔,方便真发包裹其中,假发髻的中间是多次缠绕绑发后的红头绳,看起来朴素大方。苏一妹说,最开始她只是做着玩,但被姐妹们知道后也要她帮忙制作,待大家使用后,立刻感受到了假发髻的好处。逐渐找她订做的人越来越多。“大亚湾霞涌、惠东乃至香港都有人联系上我,找我订做假发髻,今年假发髻的排单已排到了年底。”如今,东升渔村的妇女几乎人手一个苏一妹做的假发髻。一年下来,她要做近两百个假发髻。

【文脉链接】

吃“高楼” 拜大王爷

大亚湾东升村渔家婚嫁习俗传承200多年

新郎新娘的亲朋好友们穿上新制的传统渔家衣服,梳上韵味十足的“仙姑头”,戴上金灿灿的头饰,对唱渔歌、载歌载舞……在惠州大亚湾东升渔村,每逢村民婚嫁,就能看到此番喜庆盛景。

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载:“諸蛋以艇為家,是曰蛋家。其有男未聘,則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則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婚時以蠻歌相迎,男歌勝則奪女過舟。”大亚湾地区自古作为疍民聚居地之一,渔家婚嫁是所有疍家渔民人生礼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靠海而居,以海为邻的东升村村民,在代代口耳相传中,也将这项传统的婚嫁习俗保留延续至今。

据介绍,东升村渔家婚嫁习俗从潮阳传承而来,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该习俗主要包括订婚日吃“高楼”、赏花日拜大王爷、结婚日迎新娘三个环节,其间融合了说媒、定亲、婚娶、回门、讨“八字”、狮鼓队、跨“消灾火”等地方特色民俗。

订婚日当日,男方会出面宴请双方亲友,宴席上,男方会将近百样茶饼、点心、水果等层层堆叠,远处看似高楼形状,这也被女方称为吃“高楼”。结婚的前日,则被当地人称为“赏花日”。在这日,准新郎亲友会送他去澳头剪发,再回岛上赏花,接受“好命人”的祝福以及亲友的对歌,对歌通常持续一两个小时,歌词都是吉祥话,包含着对新人浓浓的祝福。

“以前一般村里有谁家嫁娶,都要请村里人大吃3天,手头比较富裕的则会办5天,这算得上是村里的大喜事了。”村里老人表示,结婚日作为整个婚嫁习俗的高潮,环节繁琐,热闹非凡。在迎亲环节,新郎和迎亲队扒龙船前往新娘家,一路上载歌载舞。到达新娘家,新郎一行人等待良辰吉时一到,便带新娘回家。当日,新娘簪好“仙姑头”,身穿渔家传统服饰蓝衣黑裤,用红布遮脸走出娘家,并在“好命人”陪同下前往新郎家。一路上,渔妇们欢天喜地表演、歌唱,整个婚礼处处都洋溢着歌声和欢笑声。

“薰风丽日泛微波,碧水载舟舟载歌。狮舞旌旗千度觅,凤翔浩瀚百年合。迎亲健力妇划桨,出嫁新娘羞媚娥。舫舸华灯巧戏月,鸳鸯归卧醉涛阁。”这是对渔家婚嫁的真实写照,也是疍家人“浮家泛宅”传统生活的延续。

渔家婚嫁习俗,古老而悠远,是渔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渔家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2月,大亚湾渔家婚嫁被公布为第六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015年11月,大亚湾渔家婚嫁习俗入选第六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 | 贺沁怡 周婷婷

图 | 王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