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网•甲秀新闻讯 10月16日下午,在贵安新区马场镇新院村的一块辣椒地上,辣椒已经采收结束,而年初种植辣椒时覆盖的农膜还留在田垄上,将废旧的农膜捡拾后,这里就会开始种植油菜。辣椒地旁,一辆“新奇”的机器在两名工作人员的简单操作下完成组装,放置在农膜的一端。
随后,工作人员将农膜的一边掀起卡在机器的回收轴上,随着机器发动,前端的装置不停抖动,将泥土、秸秆、碎石、树枝等杂物与农膜分离开来,回收轴开始自动卷动农膜,仅仅一分多钟时间,20多米长的废旧农膜就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工作人员拆开回收轴,取下卷得整整齐齐的废旧农膜。接着,工作人员又直接将三垄土地上的废旧农膜同时卡在回收轴上,这台机器再次“大显神通”,不到两分钟就完成了废旧农膜回收。
“这台机器叫‘回卷式表层残膜回收机’,目前省内仅此一台,示范成功后将批量生产应用。”针对废旧农膜人工拾捡效率低、成本高、回收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贵阳贵安在全省率先开展废旧农膜机械捡拾应用示范,贵州民族大学农业绿色技术团队是这次废旧农膜机械捡拾回收示范的实施主体。团队成员蒋科介绍,通过近段时间的试验示范,回卷式表层残膜回收机对蔬菜种植地块上废旧农膜的拾净率超过95%,每人每天可以完成25至30亩的作业,平均成本每亩仅需10元。而以往的纯人工作业,每天仅能完成1亩地,成本也在100元以上。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与贵州民族大学开展深度合作,结合贵阳贵安实际,联合研制优化残膜捡拾机的应用,探索适合贵州山区耕地作业、具有较高地膜捡拾回收性能且轻便的机械,紧盯蔬菜、辣椒、烤烟、玉米等覆膜作物收获后的农膜回收关键时期,逐步开展机械捡拾示范。
机械捡拾工作还在紧锣密鼓的示范中,但废旧农膜的回收却不能耽搁。“为了升温、保湿、控草,大部分农户都要使用地膜种植,但材料主要是聚乙烯地膜,必须进行捡拾,否则不仅影响下一季的种植,也会对土地产生极大的危害。”市农业农村局生态资源服务站副站长吴道明告诉记者,目前农户习惯采用0.01毫米厚度的普通地膜,不仅回收成本高,而且拾净率低,所以正在积极推广0.015毫米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在农作物收获后及时回收的情况下,能实现较为完整的回收。依托中央转移支付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贵阳贵安已在开阳、息烽等地采取集中采购、烟草直供等方式,开展加厚高强度地膜推广应用,推广面积达3万余亩。
为提高广大覆膜用户回收废旧农膜的积极性,2023年以来,贵阳贵安积极探索废旧农膜回收激励机制,结合加厚地膜推广,变“现金直补”为“物品置换”,按照6公斤旧膜兑换1公斤新膜的标准,兑换厚度0.015毫米以上的加厚高强度地膜。
在离机械拾捡示范点不到1公里的地方就是新院村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当天16时,回收点门前停满了摩托车、三轮车,众多村民前来兑换农膜。
“我今天带来63公斤废旧农膜,扣除一些泥土杂质,兑换了10公斤新农膜。”村民郑林贵在兑换台账上签完字,拿到新农膜后高兴地说:“回收点就在土地旁边,很方便。”
现场工作人员王国兴告诉记者,一般农户在规定时间段来回收点就能兑换废旧农膜,数量较少的农户可以“拼团”把废旧农膜凑在一起来兑换,回收点对大面积用膜主体还提供上门回收兑换服务。他说:“今天收了300公斤废旧农膜,兑换出去50公斤新农膜,后期将把回收的废旧农膜集中送到塑料加工企业回收利用。”
像新院村这样的废旧农膜回收网点,贵阳贵安共设置了26个,同时以回收网点为中心在全市主要覆膜区设置54个暂存点,初步形成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废旧农膜回收网络体系。
当下,农膜的使用不仅有“厚”的选项,还有“优”的备选。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联合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烟科院等单位,在乌当、息烽、开阳等地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技术评价,建设了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点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基地,涉及烤烟、玉米、蔬菜等作物。“全生物降解地膜在使用后可以直接翻耕入土,实现无需回收、完全降解,整个降解周期受日照、海拔、温度等因素影响,仅需8到12个月。”蒋科说。
农膜的使用和回收有了多个选项,废旧农膜也有了新的“归宿”。“以前回收的农膜因为杂质多、破损严重,拾捡后大部分会丢弃到垃圾回收站,通过环卫部门集中综合处理。”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在推进农膜回收利用中,我们依托贵阳创新环保塑料科技有限公司、贵阳乌当顺达塑料厂等具备相应资质的废旧塑料加工企业,开展资源化处置废旧农膜,通过清洗、切片、融化后,生产再生塑料袋、塑料颗粒、塑料框等,推进废旧塑料‘变废为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贵阳贵安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正通过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的有效应用,有序推进农膜科学使用及回收利用工作。下一步,贵阳贵安将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理念,以控源、回收和再利用为重点,继续抓好农膜科学使用、回收利用的落细落实,防治农膜残留污染,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记者 李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