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novation | 微纳技术遇上微创手术机器人:破解脑干出血治疗困境

脑干出血具有极高的致死率,患者的预后状况也极为不佳。脑干在人体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其解剖结构又相当复杂。当前,仍然没有专门应用于脑干出血微创治疗的手术机器人系统。鉴于此,我们将微创技术与微纳技术的优势相结合,期望能突破现有治疗的局限,为改善脑干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带来新的希望。




导读



脑干有“生命中枢”之称,掌控呼吸、心跳、意识与运动等机能,数毫升出血便能致命。脑干出血时,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外科手术为更优选择。但由于手术风险极高,脑干向来被视作“手术禁区”。本研究提出“搭载微纳设备的脑干出血微创手术机器人”概念,力求为脑干出血患者带来颠覆性治疗手段!


脑干被称为“生命中枢”,具有控制呼吸、心跳、意识、肢体感觉和运动等功能,数毫升的脑干出血便可危及生命。在脑出血患者中,脑干出血的占比为6-10%,是最致命的急危重症亚型,大量出血时死亡率可高达80%。由于脑干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抢救需要同时兼顾时效性精准性。在脑干出血治疗中,因开颅手术风险极大,临床上多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但是其预后较差。微创血肿清除手术有望成为更佳选择。快速精准定位出血范围,量化出血体积,明确血肿分型,计算最优穿刺路径,在彻底清除血肿的同时,避免对脑干重要解剖结构的破坏是治疗的关键。


手术机器人为精准治疗带来了新希望。据报道,法国Medtech公司研发的ROSA机器人和国产的华志CAS-R-2机器人皆可用于脑干出血微创治疗。然而,现有的手术机器人仍未完全实现快速精准决策与精确入路执行;通过现有的血肿抽吸手段难以避免不规则血肿残留,而少量的残余血肿即可导致脑干重要功能的持续丧失。如何有效清除残余血肿、促进神经损伤修复是挽救脑干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一个关键难题。


随着人工智能与微纳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治疗有望成为更加精准高效的选择。本研究提出一种搭载微纳设备的脑干出血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图1),通过人工智能影像快速重建脑干区域及重要血管,明确出血位置点,计算出血体积与关键组织的位置距离,得出最优穿刺路径,在实现微创血肿清除手术的快速精准决策与精确入路执行的基础上,同时研发可携带并精准递送血肿液化溶解剂和干细胞的微纳设备,从微创穿刺针的针道注入血肿部位,实现残余血肿的彻底清除,挽救神经功能并促进神经修复。


图片

图1 搭载微纳设备的脑干出血微创手术机器人概念图,血肿液化溶解剂用于清除残余血肿,干细胞促进神经功能修复。AI:人工智能,CDSS:临床决策支持系统,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人工智能可助力微创血肿清除手术快速决策,保障手术的时效性,微纳设备能提高手术精准性。以往研究显示,纳米颗粒封装的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为临床常用血肿液化溶解剂),其溶血能力比溶液中游离的rt-PA更强且更持久,或许能够减少术中rt-PA的用量,进而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将干细胞靶向病变部位以发挥神经修复功能的难度较大,需要大量细胞,会导致细胞因子过量产生而增加免疫反应的风险。传统的干细胞输送方法存在诸多缺点,如传递效率低、可能导致出血和感染等,而微创手术机器人和微纳设备可提高靶向效率和疗效,减少副作用风险。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创制了一种新型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此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重建脑干区域和重要血管,规划最佳穿刺路径。并且,借助微纳设备高效传递血肿液化溶解剂和干细胞,减少脑内残余血肿,促进神经损伤修复,最终提高脑干出血患者的生存率并改善其功能预后。


责任编辑

胡云子   暨南大学

王茂军   华中农业大学














本文内容来自Cell Press 合作期刊The Innovation 第五卷第六期发表的Out-of-the-Box 文章“Micro/Nanodevice-loaded minimally invasive robot for hematoma evacuation: A novel technology to primary brainstem hemorrhage treatment” (投稿: 2024-04-16;接收: 2024-10-04;在线刊出:2024-10-05.)


引用格式:: Chen, D., Zhang, P., Tang, Z., Micro/Nanodevice-loaded minimally invasiverobot for hematoma evacuation: A novel technology to primary brainstem hemorrhage treatment, The  Innovation (2024)



作者简介


张萍,华中科技大学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双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长期从事脑卒中、神经重症疾病领域的临床、基础及转化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华中科技大学交叉研究重点项目1项,参与脑出血和微创手术机器人相关的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大项目和省市级科研项目,作为参与人获2019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现任:中国卒中学会脑出血微创治疗分会委员兼秘书、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武汉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学组委员兼秘书。

唐洲平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党委书记、第二临床学院党委书记、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包括脑出血、干细胞移植、重编程、微创血肿清除、脑机接口。兼任中国卒中学会理事、中国卒中学会脑出血微创治疗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脑出血研究联盟副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7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19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主编书籍《神经内科急症》《集成化质子治疗系统综合建造管理》等。担任《Brain hemorrhages》杂志执行主编。研发的成果“数智融合—脑出血智能微创手术机器人”入选“2024湖北省十大医工交叉创新成果”,并荣获湖北省“最具应用价值医工交叉创新成果”称号。


往期推荐

机器人辅助手术与3D打印模型的新时代

中国机器人手术的现状及展望

 兼顾实时监控和药物递送的仿生反馈调节机制电极

革新局部晚期食管癌治疗: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优化策略

废弃生物质介导微纳塑料捕获-利用-封存(PCUS)用于可持续水修复

造微入妙:微纳系统助力脑部可控药物递送

跨界融合:微纳结构限域下的光学检测与人工智能在疾病诊断中的创新应用

北京冬残奥会火炬传递辅助机器人:重现人类功能的无障碍技术

微观世界的革命:4D纳米制造的软体微米机器人

AI-Link病理机器人:医学元宇宙与真实世界疾病诊疗的桥梁

蛇形机器人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期刊简介


The Innovation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来自全球58个国家;已被151个国家作者引用;每期1/5-1/3通讯作者来自海外。目前有200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2个国家;50%编委来自海外(含39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ESCI,INSPEC,EI,中科院分区表(1区)等收录。2024年影响因子为33.2,2024年CiteScore为38.3。秉承“好文章,多宣传”理念,The Innovation在海内外各平台推广作者文章。


期刊官网

期刊投稿(Submission):


Logo  |   期刊标识

图片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我们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我们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我们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我们一路同行。


The Innovation 姊妹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The Innovation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赞助单位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