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预告 | 国家兴衰的制度基础

图片图片



专题导言


国家何以兴衰?这是政治家和学者们长久以来苦苦追寻的问题。2024年10月14日,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美国经济学家达隆·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西蒙·约翰逊(Simon Johnson)和詹姆斯·A·罗宾逊(James A. Robinson)三人,是为表彰他们在“研究制度如何形成以及如何影响繁荣”的贡献。借此契机,本专题希望回顾对国家繁荣与贫困的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制度主义取向的经典研究,呈现三位诺奖得主在这一学术传统中的位置,激发读者朋友们对该领域更多的思考。


作为专题开篇,亨廷顿对现代化的反思廓清了新制度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二战后,人们曾笃信经济发展将与政治发展齐头并进,但随之而来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却带来诸多例外,因此亟需重新理解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关系。制度主义者无疑强调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奥尔森首先将国家中行动者的理性选择带入对国家兴衰的分析,这使得塑造个体理性选择的制度进入研究视野。诺斯正是凭借以制度等政治因素系统地解释经济发展,并提出产权驱动的增长理论,从而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如今获奖的阿西莫格鲁等三人则采用更加完善的实证设计,大大推进了该领域的学术进展。然而,围绕产权制度的解释并非无往不利,许多国家尽管缺乏制度主义所称颂的具有可信承诺的制度环境,却依旧取得了经济增长的成就乃至“奇迹”,由此衍生出以格申克龙为首的“后发优势”理论,凸显制度影响经济发展更为丰富的面向。后续文献依次展示了20世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对经济的影响,包括欧美发达国家、以日本为代表的发展型国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最后,本专题以阿西莫格鲁基于制度主义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判断作结,邀请读者一同感受制度主义研究的现实关怀。需要说明的是,有关经济发展与制度关系的文献汗牛充栋,挂一漏万,欢迎大家补充指正。


鸣谢


专题策划人:烟波、棱镜




No.1

亨廷顿:《发展的目标》,载《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董正华译,王加丰校,第331-357页。


No.2

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胀与社会僵化》,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2-42页。


No.3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第12章“制度、经济理论与经济绩效”,第127-139页。


No.4

阿西莫格鲁、罗宾逊:《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李增刚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3章“现在为什么有些国家失败了”,第275-299页。


No.5

格申克龙:《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张凤林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结束语:研究欧洲工业化的方法”,第444-458页。


No.6

彼得·霍尔:《资本主义的多样性: 比较优势的制度基础》,王新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4章“标准化的国家多样性”,第383-411页。


No.7

查默斯·约翰逊:《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产业政策的成长》,唐吉洪译、曹海军校,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9章“日本模式?”,341-360页。


No.8

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 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第9章“投资与增长“,第152-190页。


No.9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章“赶超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第22-40页。


No.10

许成钢:《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制度基础》,王乐、方长勇、张燕译,选自《发展与转型中的制度:吴敬琏80岁生日国际研讨会文集》,中信《比较》编辑室编,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251-280页。


No.11

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载《比较》2014年第74辑。


图片


〇编辑 / 排版:水天清 / 及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