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家访”,挽救了一个人,也挽救了一个家庭

“屡教不改的,就应该枪毙!”

是什么,让一名年迈的父亲不顾血脉亲情恶言以对?

“感谢你们,感谢国家,让她有了重生的机会!”

又发生了什么,让这位耄耋老人满心感激、重拾内心的希望?

图片

故事从一次家访开始

寒风裹挟着绵绵细雨,在曲折蜿蜒的盘山乡村路上,一行五人正不顾脚下的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朝着目的地前行。她们面容难掩疲惫,但双眼却灼灼有神,交谈中不断提及“罪犯李某”,神色满是关切与坚定。

她们是谁?李某是谁?她们又将去哪里?让我们把时钟拨回两年前,那个让农妇李某变成罪犯李某的时刻。

图片

人生至暗:农妇变成罪犯

李某,原本是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小学毕业后因家中经济拮据辍学,随后打工、务农、结婚、生子,过着平淡的生活。生活虽然清贫,但一家人相互扶持、相亲相爱。

本以为日子就将这般细水长流缓缓而行,但2022年,这个原本平静的家庭却迎来了灾难性的打击。李某因一时贪念,误入歧途,最终因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被送往云南省第三女子监狱服刑改造,这个普通的家庭从此蒙上阴影。

服刑两年来,李某的改造并不顺利。她身患颈部淋巴结结核,反复多次在监狱医院进行隔离治疗,难过沮丧;同时心中还有一些压抑已久的烦恼:母亲患有肺癌、肾脏仅有一个,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父亲不愿意原谅她,从未到监狱探望过;丈夫下落不明,对家庭不管不顾;青春期的小儿子怨恨她,不与她来往;经常来探望自己的女儿找工作不顺利,经济拮据;同胞兄弟恨铁不成钢,不愿联系她……

李某和她的家庭都在经历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图片

为她而来:不畏山高道阻

为了找准李某改造“症结”,提供更具针对化的教育方案,同时也为了让家属更加了解和支持监狱工作,云南省第三女子监狱及时派出家访工作小组,前往李某的家乡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开展家访工作,于是便有了开头盘山乡村路上的那一幕。

家访工作小组几经周折,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李某父亲的家,并对其家人说明了来意。谈话期间,李某的父亲一直眉头紧锁,碍于脸面,不太愿意提及关于李某的话题,甚至在家访工作小组提出希望家人去看望李某时,父亲生气地说:“屡教不改的,就应该枪毙!我是不会去看她的,其他人也不许去!”李某的母亲一直在旁边抹眼泪,嘴里不停地念叨:“她可怎么活哟!”屋子里的气氛一度低沉而凝重。

图片

全力以赴:一个都不能少

为了打破僵局,家访工作小组将提前录制的“云中谁寄‘锦’书来”视频家书带到李某的父母面前。画面中的李某含泪忏悔:“爸妈,我对不起你们,对不起家里所有的人,我不该不听你们的话,对不起!对不起!”

家访工作小组告知了李某的治疗情况和改造情况,鼓励家人配合监狱的亲情帮教工作。李父看着视频中多年未见、思亲情切的女儿,情绪复杂。

家访工作小组看着李父态度有所缓和,详细讲述了李某的改造情况和对家人的愧疚之情,同时也积极宣传监狱教育挽救罪犯的工作理念,并对国家的减刑政策进行耐心细致地讲解。“国家都没有放弃她,家人更不能放弃她!”在家访工作小组的开导下,李父再也掩饰不住爱女之情,含泪哽咽地对家访工作小组说:“感谢你们为了我女儿付出了这么多,我们老两口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感谢你们!感谢国家!”

这次特殊的“见面”,让这个几乎破碎的家庭重新点燃了希望的烛火,让“咫尺若天涯”变成“天涯若咫尺”。李某的父亲、母亲和小女儿共同录制了视频家书,让李某卸下心理包袱,服从管理,积极改造,早日回家团聚。

图片

用心用情:尽全力而无悔

为了争取罪犯家属的更多支持,家访工作小组还多次联系李某在昆明工作的弟弟,耐心细致地讲解监狱执法工作相关政策,并劝导其对李某多关心和支持,帮助李某树立改造信心。经过家访小组的不懈努力,李某终于收到了弟弟的亲情帮教家书,薄薄的信纸凝聚着关切的力量。

弟弟在家书中劝慰姐姐放平心态,增强精神意志力,配合好医生治疗,同时向监狱警察对姐姐一直以来的教育和帮助表达了真诚的感谢。

家访工作小组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悔悟走进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最终,带着亲人的释怀和感谢回到了监狱。

罪犯李某看着家人录制的视频家书,感受着其中的嘱托和希望,湿润的眼眶、颤抖的双手,沙哑的声音,连连向警官诉说感谢:“我不会说什么话,但我一定会记住警官对我的帮助,谢谢你们,是你们拯救了我,拯救了我的家!”

一直以来,云南省第三女子监狱始终坚持构建“政府帮扶、狱地联动、社会包容、家庭接纳”的社会帮教长效机制,通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飞云之下”等帮教平台,鼓励家属给予罪犯亲情关怀和帮教,提升罪犯改造积极性,形成互动合力。监狱将继续探索丰富教育改造模式,让“启德如春、迪法善诚”的种子,在高墙内开出绚烂多彩的法治之花。

(云南省第三女子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