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从“物化”到艺术作品的本源——庄子与海德格尔的论析

图片


图片




“世界与大地之间总是一种亲密的挣扎,

大地是隐蔽的,

需要世界不断去揭示。”


图片



图片

图片



  内容简介  


本书阐释了西方哲思通向东方道家智慧的尝试和过程。作者从古希腊哲学一路论至海德格尔,将海德格尔与庄子的理论进行对比并相互补充,试图拓展出一条有助于我们理解世界的本源、艺术的本源、存在的本源、真理的本质之显现的思想进路。



  作者简介 


图片



曹璇,字璇玑。山西太原人,现居香港。香港新亚研究所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学者,作家,艺术家。当代新儒家第五代学人。香港儒艺青年文化协会创始人。代表作有《毛线君的理想国》《学海书楼与香江国学:中国传统文化在香港的传承与革新》。



图片


图片


左:孤独的艺术家。思考记录21:孤独的艺术家。无我相。十一号巨人光头睡美人卡莲娜出土。


右:回到原初的境域构成。思考记录22:艺术作品的创建与持存。十二号巨人猫咪大宝贝萨摩斯出土。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动机:“天籁”与“物化”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抹去重来”

 

第一章 世界存在的方式

第一节 西方世界存在的方式

第二节 道家看待世界的方式

 

第二章 物性与齐物

第一节 物的历史

第二节 “天”、“地”、“人”、“神”

第三节 “物物化”与“物化”

 

第三章 栖居在艺术观赏的世界中

第一节 作为中介的语言

第二节 栖居的世界

 

第四章 作品的“创建”与“作品存在”

第一节 孤独的艺术家

第二节 “创建”与“持存”

 

结论 从“伪装的遮蔽”到“蔽障”:一种“艺术”到“人文”

的方式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1930年,海德格尔在一篇名为《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的文中,提到哲学到了今天,已经是到了要终结的时候。不过,他所谓的终结,是有深层的意思。哲学的终结并非表示现代人不再需要哲学,他说,有些时候,我们太容易在消极意义上把某物的终结了解为单纯的中止,理解为没有继续发展,甚或理解为颓败和无能。他所谓的终结,并非此意。

哲学这种活动,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无关于现实生活的思辨活动。柏拉图认为哲学就是不断追求恒定的真理领域,为的是冲破各种不定、矛盾、冲突或怀疑之经验世界,达至绝对确定的形而上的真理领域。海德格尔对哲学的理想并没有异议,但是由柏拉图所揭示的真理定义,他却认为它有待转向,由形而上学转向“思”的新方向。

早前,十八世纪的康德已经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告诉我们,形而上学是人类的本然趋向(natural disposition),他比喻人心灵内,永远波涛起伏,像小舟于怒海中渴盼在一块平稳的陆地上靠岸,即使我们明白人类的认识能力无法达至形而上的世界,但他仍将前仆后继地寻找那块大陆。这种本然趋向不断催逼我们,总希望找到现象界以外的存在,康德倾向认为我们追求形而上学的终极答案,将是徒劳无功、人只能获得现象的知识,人是不可能踰越知性的限制,而开启物自身(Thinginitself) 的本体界。

海德格尔承接康德的批判再上路,所以他说哲学之终结意味着传统形而上学的完成。任何思想的开端,最终亦会因着内部的限制而有所终结,传统形而上学有过宏大的作用,它推动整个西方走向现代,但必须有所转向,才能保存思想的活力。

海德格尔提倡“思”(Denken/Think)来与传统哲学活动对比。“思”是存在之思,并非为了统一性之理智轨迹服务,而是要迎接那开端性的真理。理智之操控性与思之迎接性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方法。思是传承哲学之显性化而开启真理另一面之隐性。

理性之光虽然关涉于澄明,但它背后所根据的主体性(subjective),却不自觉将澄明归属于主体一面,即真理似乎只依人的理性能力而存在,离开了人的认识能力,真理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这种主、客对立的结构下,只有显现了出来的存在者。只是在场者之无蔽,还不是真理,一切存在者的本源,来自隐蔽的大化。

曹璇君此书承海德格尔的真理观,进一步透入海德格尔的物化观念。“物化”或者“物物化”属于他晚年定论;海德格尔对物(thing)作了非常深刻的溯源。海德格尔在《演讲与论文集》(1936—1946年)中的《物》一文中,对西方的事物、实物观念进行大规模的研究,试简约言之:他说近代西方的事物观是自罗马人采纳了晚期的希腊哲学始,罗马人称物(res)——经验世界中实在的能看见的东西,所谓实在(reality)。在这种现世精神中,物质是确然的又是确定的。至中世纪时,“上帝创造万物”,物不再是罗马时期的永恒之物,它成为一种被动的被创造的“对象”。由“res”变为拉丁文中的“ens”,是一种“成为”或“形成”,这种从无到有的创造不仅是万物的起源,也是神可“物化”的渠道。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首先要放下常识的事物观,将“物”看成一种境域(horizon)。海德格尔承希腊人重视命名的传统,当物获得“命名”时,即它们被召入“可道”的世界,他也称为物物化(Dingen des Dinges)。物“物化”之际,也是世界开展之时,因为物展开着世界,物在世界中逗留而成其为逗留之物。

海德格尔的诗化语言,目的是要我们回归到存在本身;在壶的壶性中,总是栖留着“天空”、“大地”和作为“终有一死者”的人与“永恒的神”。海德格尔称为四方(Vier)或“四方域”(das Geviert),它们是共属一体,本就统一。壶的本质就在于,将这四方整体融入自身,入于此一当下栖留之物,成一境界,而这一境界,即“物性”,即“物物化”。所以“物化”是个动词,好像圆舞曲那样围着四元跳舞、回环。四方合一。

四元环舞,让我们联想到庄子。庄子钟爱于“游”,庄周梦为蝴蝶,自然是一种游的境界。“神人至人乘云气,骑日月,可游乎四海之外。圣人不从事务,无所谓喜好违害,而游乎尘埃之外。”同样,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言鱼之乐,并不在分辨逻辑思辨。鱼水游乐,请循其本。这个看似是引导至对话开端,实际是提醒惠子须从人的辨识回归到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便是指上文的敞开领域所允诺的自由之境。知鱼乐于濠之上,便是已经在澄明之中自由给予和接纳,庄子此处便是将敞开领域的澄明之所开展提到归于本己的首要位置,“物化”于此才能开展。

“游”之无穷,以乐乎逍遥。从人的存在本源的层面上来讲,“游”就是破除成心,忘知忘识,从知识论切入而转出。不对当下事物做知识分析的判断,使之进入一种境域式的延展之中,庄子称为“物化”。

“梦”与“游”相同,都是忘其所知而入于其自身,并同时开展出这天地间的世界。故“梦”而“物化”,“游”而“物化”,均是同义。

近年海德格尔的哲学盛行,曹君对海德格尔、庄子作多向的描摹,故本书对中西哲学的会通,有重大的贡献。最后,庄子尝言“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此书让我们亲涉其境。

 

陶国璋

2024年3月1日



点击书籍图片即可优惠加购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