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0 月 12 日,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正高级研究馆员史军在科普中国·星空讲坛“探秘星河 逐梦九天”主题场带来演讲《把菜园搬到太空去》,为我们讲述太空探索中的植物科学知识。
以下是史军的演讲节选: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前往星辰大海的旅行,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吃。
在太空中,食物从哪里来?有人说从地球带上去,但这个价格是非常昂贵的,而且也无法满足大量的人群的需求。所以,只能在太空当中生产自己所需的食物。
那么,在众多的食物中,为什么我们要把菜园搬到太空去?又为什么会选择土豆?这里面其实有很多非常有趣的植物科学知识。
我们为什么要在太空种菜?
首先,人类所依赖的巨大的能量源——太阳,实际上是有寿命的。到现在为止,太阳的寿命大概是 46 亿年,这个时间听起来很长,但是万一哪天太阳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可能需要迁居到外星球。再者,我们还面临“天外来客”的威胁,比如小行星撞击地球。这样的撞击可能会导致大规模的生物灭绝,这在地球历史上并非罕见,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导致恐龙灭绝的那次。
当然,这些事情听起来都离我们很遥远,可人类今天还面临着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由于工业化进程中对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剧变,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繁,地球可能逐渐变成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考虑寻找新的家园,这也是我们将菜园搬到太空的原因之一。
在太空中种土豆,
为什么?怎么种?
在太空中种菜,为什么会选择土豆?不光是因为土豆好吃,还和土豆自身的特点有关。土豆的可食用部分并非其花朵或果实,我们真正吃的是土豆的块茎。
选择吃块茎带来了显著的优势:只需将土豆切成几块,埋入土中,就能生长出新的土豆。这种方法比等待土豆开花结果后再收获果实,更为简便高效。
以火星为例,火星的土壤里含有我们难以想象的复杂成分,尤其是高氯酸盐,这种成分在地球上主要用于强力消毒,比如一些消毒湿巾中就含有高氯酸盐。想象一下,这种消毒剂能杀死所有微生物,那么将土豆直接种植在这种土壤中,土豆的命运恐怕会和那些微生物一样,无法存活。因此,如果我们想利用火星土壤种植土豆,必须先将其彻底清洗,去除高氯酸盐,这个过程非常复杂。
更关键的是,火星土壤里没有肥料,肥料对于植物生长至关重要。中国有句农谚“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说明了肥料对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因此,首批登陆火星的宇航员需要努力改善土壤条件。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直接将人类排泄物用作肥料,必须经过发酵过程。未经发酵的排泄物植物无法吸收,只有经过发酵分解为简单矿物质营养后,植物才能吸收利用。虽然这个过程听起来复杂,但幸运的是,我们不必完全依赖土壤来种植植物。
很多人可能都试过水培植物。只要有足够的水,即使不需要土壤,也能种植许多蔬菜,包括土豆。这种新型的栽培方法,不是将土豆直接泡在水里,而是将其架空,通过喷雾直接提供营养,这种方法已经相当成熟。因此,即使脱离土壤,我们仍然可以种植蔬菜。但是,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水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
以电影《火星救援》为例,影片中主角在火星上种植了大约 100 平方米的土豆田。种植这些土豆需要 60 立方米,即 60 吨的水。听起来很可怕,是吧?60 吨水可不是小数目。这些水并非全部用于土豆生长,部分水会被土豆释放到空间中。这是因为土豆在吸收营养时,其体内的液体需要流动,就像心脏泵血一样。
虽然植物没有心脏,但它们通过叶子进行类似的功能。每片叶子都像一个小水泵,当水被释放到空气中时,会产生微小的动力,将根系吸收的水抽上来。这种水泵虽小,但耗水量却很大。因此,种植 100 多平方米的土豆需要 60 立方米的水,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幸运的是,我们现在有各种节水设备,可以将水循环利用,这在今天已经可以实现。因此,水不再是太空种植蔬菜的一个重大障碍。
因为火星表面会受到宇宙射线、高能粒子和强紫外线的照射,如果我们直接把土豆种植在火星表面的露天环境中,土豆很快就会被烤熟。所以,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为植物提供适宜的光照。幸运的是,我们有多种解决方案。
还有一个大家可能通常想象不到的关卡——缺乏二氧化碳。
有人可能会问,二氧化碳还会缺乏吗?我们每天都在讨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二氧化碳的影响是双面的。虽然二氧化碳在今天的很多宣传里面有点被妖魔化了,一提二氧化碳这个词,就觉得它是一个坏东西,但实际上二氧化碳给我们带来的正向影响要远远大于负向的影响。例如,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关键成分,如果温室效应完全消失,那我们地球表面很可能就变得跟月球表面一样——昼夜温差可能有几百摄氏度。这样的星球还能有生物生存吗?不可能。
更重要的是,在太空菜园里,我们还要给植物提供足量的二氧化碳。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常说的光合作用,也就是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水、产生葡萄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分两个步骤来完成的,一是光反应,二是暗反应。所谓的“光反应”,就是接收太阳光的过程,“暗反应”就是把收集到的这些能量变成葡萄糖里面储存的能量。
图片来源于史军演讲PPT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植物可能会进行“光呼吸”,分解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以维持光合作用,但这也只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所以说,也许在未来的太空菜园中,二氧化碳反倒成为一种宝贵资源。
太空种土豆,还有一个“隐藏关卡”——重力。
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重力司空见惯,我们很容易忽略了它的存在。但在太空中,一切都处于失重状态,这与我们在地面上的环境截然不同。我们带到太空的植物也习惯了有重力的环境。例如,当我们把种子种在土壤中,植物的苗和芽会向上生长,而根则向下生长,这正是重力的作用。
如果没有重力的话,植物怎么知道哪边是天空,哪边是土壤呢?这个事情怎么解决呢?有一个好消息是,中国的科学家去年发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他们发现植物细胞中存在一种特殊的颗粒——淀粉体。这些淀粉体受到重力影响时,它们会沉积到细胞的底部。当这些颗粒与细胞壁和细胞膜接触时,它们会传递信号,告诉细胞哪边是下方。因此,未来我们可能会利用这一发现,帮助植物在太空中更好地生长。
图片来源于史军演讲PPT
关于“太空种土豆”的先期尝试,实际上现在已经在进行中。比如,我们的天宫空间站已经种植出了多种蔬菜,尤其是生菜,在之前的直播中我们已经看到天宫的宇航员们享用了新鲜的生菜。不知道它们的味道如何,希望将来大家都有机会品尝。
太空种菜不容易
在太空船种菜更不容易!
在太空中种植蔬菜充满挑战,尤其是在太空船上种植,更是难上加难。
举个例子,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进行了一个名为生物圈 2 号的实验,目的是模拟一个微缩的地球。这个建筑体积庞大,有 18 万立方米的空间,内部分为七个生态区,放置了 4000 个物种,试图模拟地球上的所有生态系统。实验持续了 21 个月,但最终不得不结束,因为实验人员几乎饿死或者被憋死,原因是这个小型生态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并非简单地将物种放在一起就能形成。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简单地通过堆砌物种来构建。就像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汽车零件堆在一起,然后期望它们自动组装成一辆汽车一样。因此,即使我们将大量物种聚集在一起,它们也不会自发地形成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最好的解决方案仍然是保护我们的地球——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
即使有一天我们有能力走出太阳系,甚至走出银河系,去探索更遥远的宇宙,我们也不应忘记,地球永远是我们的母星,是我们最美好的家园。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铭记在心的。希望大家带着这份对地球的记忆,去探索星辰大海吧!
策划制作
作者丨史军 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正高级研究馆员
责编丨张扬、杨雅萍
活动策划|苏萱 甘肃科技馆宣传联络部
审校丨徐来、林林
点亮“在看”
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