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金融机构?围绕这个主题,工行、农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五家国有大行的行长齐聚10月16日至18日在上海举行的2024ESG全球领导者大会。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刘珺表示,ESG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发展不平等等诸多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他也提醒,当前全球ESG发展在一些方面出现降速甚至倒退。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刘珺
如,在政治层面,民粹主义抬头以及反觉醒文化兴起,与ESG理念中激进或理想化的部分形成激烈对抗。一些国家或地方政府已经立法禁止养老金投资中加入ESG相关条款,否则无法得到委托资金,甚至有可能就其中的歧视问题提起诉讼。在国家层面,近年来,在能源、通胀等危机面前,不少国家宣布推迟净零排放时间表和减排目标,这种选择体现了对短期和长期、发展和安全、自利与利他等不同目标的再平衡,也揭示了全球ESG治理问题的复杂性。在企业层面,全球很多企业,其中不乏知名行业龙头,在ESG议题上有所回撤,在面对市场压力时选择降低和淡化ESG相关行动。在公众层面,对通胀等现实困难的感知要强于对环境等未来问题的忧虑,导致民众对ESG议题的态度有所转变,绿色组织、绿色倡议等的草根接受度正在被现实议题所稀释甚至侵蚀。
“ESG主张的确立依据和价值验证机制要继续完善。”刘珺认为,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是造成ESG争议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使得ESG概念泛化,滋生投机行为、虚假披露等问题,“漂绿”、“绿色通胀”等“搭便车”现象并不鲜见;另一方面引发诸如强制劳动、政府补贴等争议话题,造成基于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的市场行为变形和资源配置扭曲。因此,ESG理念要得到更广泛认同,必须要“言之有物”,具有可信赖的确立依据和统一的确立标准,同时还要“行之有效”,能够得到科学、客观、准确的价值评估和验证。
中国农业银行行长王志恒表示,国际可持续准则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采纳,近年我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相关标准和政策。农业银行积极落实可持续发展各项监管要求,与披露标准的制定,以披露促进内部管理与外部沟通,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新要求。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毅表示,可持续发展是致力于增进社会民生福祉的金融。截至2024年上半年,建设银行绿色贷款的余额超过4万亿元,重点支持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生态环境、碳减排技术等领域,做好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的重大战略部署,助力打造国家重大战略绿色发展高地,充分发挥集团多牌照的优势,不断丰富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绿色财务顾问等产品体系,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毅
交通银行行长张宝江表示,转型金融是银行业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大行顺应全球ESG发展趋势,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体现。“中国经济结构中碳密集行业占比较高,需要转型的经济活动占90%,转型金融发展潜力将远超绿色金融。”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刘建军表示,建设可持续金融机构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强国建设、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以及拓展金融服务空间的重要途径。他还表示,备受关注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三位获奖者揭示了包容性的制度可以为经济活动提供稳定的环境、公平的竞争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措施,从而促进经济的繁荣。他们的研究为我们理解繁荣发展的长期影响因素和建设可持续发展金融机构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刘建军看来,人是可持续金融机构的第一资源,也是服务的终极目标。需要金融机构自身构建全新的激励约束机制,培育和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营造支持和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全方位提高员工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全面形成服务可持续发展氛围。
采写:南都记者 赵唯佳 发自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