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美丽河湖 | 东营:黄河(入海口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经九曲十八弯一路奔腾向东,最终于山东东营汇入渤海。黄河(入海口段)长138公里,河道宽阔、水流放缓,大量泥沙在此处淤积,诞生了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三角洲,造就了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年轻、最壮美的湿地生态系统,形成了河海交融、黄蓝交汇的壮美风光。

突出问题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上游每年输送约12亿吨泥沙,带来了75.13平方公里滩区和230平方公里新生湿地。泥沙造陆的同时,因人水争地、成陆时间较短,带来了生态流量保障不足、农业面源和农村生活污染、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

图片

黄河(入海口段)美景。

主要做法

一是以顶层设计构建黄河“水机制”。制定修改了《湿地城市建设条例》《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等6部生态保护类法规和《东营市沿黄生态长廊规划(2021-2030年)》《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等政策规划。创新推行“河湖长+生态警长+法院院长+检察长”四长联动护河新模式,实现数据信息“四长”共享,执法与司法有效对接。

二是以节水先行守护黄河“水资源”。深入推进“四水四定”和节水型社会建设,2023年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7.13%,入选全国第二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建成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体系,连通水系241公里,形成大小循环的水系格局,五年累计生态补水达到10.89亿立方米。

三是以滩区治理保障黄河“水环境”。开展滩区“清四乱”行动,清理问题315处,清理面积6.8万余平方米。实施滩区内15个房台村5646户居民搬迁改造,减少农村生活污染。改造建设生态化沟渠129千米,净水湿地49.1万平方米,生态净化塘7.38万平方米,着力解决滩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工程,建设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500亩,小麦玉米“三喷一防”6万亩,黄河滩区施用有机肥7400亩。

四是以湿地修复保护黄河“水生态”。优化整合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积极推进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栖息地。投资6800万元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进行全面监测。投资13.6亿元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17个项目,开展退塘还河、退耕还湿、退田还滩、退养还滩,修复盐地碱蓬5万余亩、湿地35.5万亩。启动互花米草全域治理,探索形成“刈割+围淹”“刈割+翻耕”治理模式,完成互花米草治理面积约11.22万亩,全国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现场会在东营召开。

五是以河口特色弘扬黄河“水文化”、发展“水经济”。弘扬以移民文化、湿地文化、海洋文化等交融并存的黄河口文化,黄河口生态旅游区(5A)获评“山东省十大魅力景点”,稻田画、黄河口大闸蟹产学研基地等串联形成了乡村微度假旅游目的地。启动20万亩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2万余亩重度盐碱地实现破“碱”重生,打造“黄河口无花果”“黄河口大米”“黄河口大豆”等黄河口特色农产品品牌。建成杨庙社区等3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黄河忆•田园南展”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盘活新增1286亩耕地资源。

图片

互花米草治理前。

图片

互花米草治理后。

治理成效

经过持续治理,黄河(入海口段)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1年以来黄河利津水文站、丁字路口国控断面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入海总氮浓度同比改善10.32%;水生态稳定恢复,自然岸线率达80%以上,2023年互花米草实现动态清零,黄河刀鱼(刀鲚)消失30年后重新出现,国家濒危二级野生水生保护动物江豚近年来首次成群出现在黄河入海口,鸟类总量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3种,被誉为“鸟类国际机场”;滩区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黄河滩区房台村改造搬迁进展顺利,建设安置楼房6822套,实现了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图片

搬迁前的房台村。

图片

搬迁后的杨庙社区。

经验启示

近年来,东营市始终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协同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通过开展滩区治理与生态修复,促进水质改善、物种保护、生态修复,实现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可为滩区型河流环境治理提供经验启示。

图片

黄河(入海口段)湿地美景。

来源:山东省生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