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冯琪)2024年10月16日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10月16日上午,在清华大学校史馆,“愿以身许国——‘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清华人”展览开幕式暨新书首发式举行,展览通过39块展板、126张珍贵图片,以及60余件(组)档案史料和实物档案,展示了14位“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清华人的生平事迹。
“愿以身许国——‘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清华人”展览开幕。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
60余件(组)档案史料和实物档案展出
记者从清华大学了解到,1999年党和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4位曾在清华大学学习或工作过。他们是: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
此次展览中,14位元勋按照清华入学(或任教)顺序进行排列,分别呈现了他们各自在清华学习、工作,和为“两弹一星”事业奋斗的历程。如赵九章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讲述我国发展人造卫星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钱三强与梅贻琦校长的多次书信往来;钱学森历经千难万险回到祖国途中留影;“863计划”四位倡议人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合影;朱光亚、王淦昌、钱伟长回到清华园缅怀恩师叶企孙等。
王竹溪赠给彭桓武的计算尺。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
16个展柜中展出了14位“两弹一星”元勋60余件(组)档案史料和实物档案。其中,首次面向公众集中展示清华大学档案馆藏的12位元勋的学籍卡,钱三强捐赠档案史料也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王淦昌化名“王京”的笔记本和使用过的座钟吸引了大家的围观,讲解人员分享了这两件展品背后的小故事。1961年4月,苏联撤走了全部专家,正进入关键时期的中国原子弹研究面临严峻考验,此时王淦昌刚从苏联回国不久,当时主管原子能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领导同他谈话,希望他放弃原来的研究方向,参加原子弹研究相关工作。王淦昌想了想,回复“愿以身许国!”,此后为保密需要,他化名“王京”,成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和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
展柜中,还可以看到钱学森留美志愿书和保证书、邓稼先《量子场论》论著手稿、郭永怀在西南联大时的留影、赵九章佩戴过的手表、陈芳允兼任清华物理学系助教聘书、王大珩的成绩单、王竹溪赠给彭桓武的计算尺、杨嘉墀给两位学生的意见书手稿、王希季99岁时为恩师刘仙洲诞辰130周年题字、周光召兼任物理系系主任聘书、叶企孙手书“朱光亚任物理系全时助教”的函、屠守锷任航空工程学系教授的聘书等。讲解人员表示,以上均为难得一见的精品馆藏。
《以身许国——“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清华人》新书首发
同日,图书《以身许国——“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清华人》新书首发。早在2001年清华建校9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出版社就曾推出由宋健主编、葛能全副主编的图书《“两弹一星”元勋传》,记载了23位“两弹一星”元勋的生平事迹。今年初,清华大学出版社再度联合清华大学校史馆、档案馆,共同策划编写《以身许国——“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清华人》,选取“两弹一星”元勋中的14位清华校友为叙述对象,用鲜活的人物事例和生动的图片真实再现了几十年前中国科学家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研制“两弹一星”的难忘岁月。
“有长达五年多时间,爷爷都是隐姓埋名的状态,奶奶都见不到他,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活动现场,“两弹一星”元勋亲属、陈芳允孙女陈晶晶也来到展览现场,分享了自己所知的陈芳允的故事。“爷爷对我影响非常大,他把名利和物质这些东西看得很淡,吃穿用度非常简陋朴素,不喜欢抛头露面,总是默默无闻做自己的事情,他曾自称是个‘中不溜者’,还跟我们说,‘为国家做点事,这是我作为一个人的本分’。”受爷爷影响,陈晶晶目前也从事国防军工领域工作。
清华大学向元勋亲属赠送《以身许国图》复制纪念品。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
活动现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史编委会副主任李一兵向元勋亲属赠送《以身许国图》复制纪念品。记者了解到,《以身许国图》是2001年清华90周年校庆时,由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师毕建勋绘制。这幅长14米、高2.2米的巨幅水墨人物肖像画,由清华大学档案馆收藏,其电子复制件在清华大学校史馆长期展出。画卷以万里长城和祖国河山为背景,生动刻画了“两弹一星”元勋中14位清华人“以身许国壮河山”的豪情风貌。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