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的“才子佳人”故事|书评·小说

“秦淮八艳”与江南才子的故事历来为中国文人津津乐道,从钱谦益与柳如是,到侯方域与李香君,再到冒辟疆与董小宛……这些才子佳人的爱情衍生出一段又一段佳话,历经时间磨洗而熠熠生辉。作家孙林霞的《碧叶如染忆青莲:冒辟疆与董小宛传奇》(下文简称《碧叶》)就以冒辟疆与董小宛二人的人生经历与情感故事为母本,揭示了个体在时代巨浪下的挣扎与无力,书写了那段不为历史洪涛所吞噬的爱情传奇。

图片

与一般的文学作品不同,《碧叶》在体裁上属于“兼类”,既有作为电视剧剧本的各个要素,又不时在文本中流露出小说创作的技巧。从结构看,全书按剧本的“集”“幕”来划分文本,共分为三十六集,每集下又各含数十幕场景,以人物的动作、神态与对话推进情节。使得整个故事极具画面感与戏剧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想象故事情境,大大增加了文本的戏剧张力与表现力。

书中,“华安之死”这一情节的影像化设计令人瞩目。华安是冒辟疆的贴身侍伴,与之情谊深厚,最后他面对暗杀舍身救主。当冒辟疆抱着华安的尸体,看着眼前来来往往的人群时,在他眼中每一个人都“长着一张华安的脸,华安在救火,华安在泼水,华安在呐喊,华安在哭泣……”此处,作者巧妙地将人物的情绪视觉化、影像化,既符合了影像演绎的客观需要,直观展现了主人公的情绪波动,又颇具文学感染力,有效地促使读者融入故事。而从具体内容看,书中不少细节的处理又采用了小说的创作技巧,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后设叙事的多次出现。如写到冒辟疆、余怀等人在金陵大会上意气风发的情节时,作者将笔锋一转,书写与会者多年后的黯然神伤:“可谁又能料到五十年后,此时的豪情万丈会怎样地烟消云散,终究是无可奈何。”又如在写到董小宛为方以智击鼓送别的情节时,作者预叙了暮年方以智的心境:“四十年后在赣江惶恐滩,暮年的方以智心底依然为那日的鼓声拳拳服膺、至死不渝!”虽然这些细节在影视化改编时恐怕难以展现,却无疑有助于读者乃至演员更为深刻地理解各个人物的性格与情感。一个人永远也不会知道,“今天”在自己人生中的价值与意义,而作者通过这种后设叙事的技巧,将时间推远至数十年后,让读者更加明晰地感受到个体面对世事变迁时的颓然与无力。

国家不幸诗家幸,明末动荡的时局给不少文人带去了“难以忘却的集体记忆”,客观上为各种精彩故事提供了创作土壤。这段时期的才子佳人故事在后世的戏曲、散文作品中频繁出现,如孔尚任创作《桃花扇》记录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故事,冒辟疆写下《影梅庵忆语》回顾自己与董小宛的过往经历。面对这种情况,《碧叶》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美国文学批评家布鲁姆所说的“影响的焦虑”——如何给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注入新意?

针对这一问题,作者采取了守正创新的原则,努力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寻找平衡,既直面以往的经典作品,从中汲取素材与灵感,又不遗余力地发掘这些文本内部的“空白点”,探寻可供书写与创新的空间。在写作之前,孙林霞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将高密度的史实融入进人物对话,赋予作品历史的厚度。东林党与阉党的明争暗斗,明末内忧(农民起义)外患的局势,阮大铖、福王等人的累累恶行,崇祯帝有心治国却回天乏术的悲剧……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书中纵横交错,丰富了故事的广度与深度。对于《影梅庵忆语》《桃花扇》这些经典作品,作家进行了大胆而稳健的创新,采取了整体框架不变、局部细节改写的策略。冒辟疆与董小宛相识、相知的情节,整体上符合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的自述,但又加入了不少别具创意的事件,如冒辟疆救下年少董小宛,填补了以往作品中的“空白点”,凸显二人的感情羁绊与命运交会。如果说董、冒的故事在书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充”,那么作者对侯方域、李香君的故事则是进行了巧妙的“改写”。在《桃花扇》中,“李香君血溅桃花扇”这出戏十分经典,而这一情节在《碧叶》中同样得到了展现。不同的是,《桃花扇》主要描写了李香君“却奁”时的微妙心理,意在突出侯、李二人的性格与形象。但在《碧叶》中,作者则把“杨龙友将李香君的血迹染成桃花”这一细节改写为“董小宛将扇面上的血滴勾勒成桃花”,着意刻画董小宛对待秦淮姐妹的深厚友谊,并且暗示董小宛对待爱情的态度——飞蛾扑火,至死方休。

通过上述种种继承与创新,本书实现了对《影梅庵忆语》《桃花扇》等作品的引用与重写,反映了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克莉思蒂娃所说的“互文性”。经由对这些作品的比较阅读以及对它们之间互文性的分析,我们得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丰富内涵与文化价值,窥见一个个熟悉却又崭新的故事。

作者:陶奕宸 编辑:徐征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