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花炒饭 扬州名片(按图索骥看运河)

图片
隋炀帝陵遗址及镜鉴池

  隋炀帝年轻时曾任扬州总管,定都洛阳后下令开通大运河,继而三下扬州,最终长眠于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开凿大运河给隋炀帝带来诸多非议,给扬州带来的却是实打实的利益。

  炀帝下扬州,去看琼花?

  在扬州瘦西湖畔,导游给我们讲故事:一天夜里,隋炀帝梦见一种绝美的花,不知花叫何名,长在何地。梦醒时分,他忙把花画下来,命人四处寻找。王世充看了说,这是琼花,长在扬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隋炀帝下诏开通济渠。当年八月,通济渠成,他立即登上龙舟,率后宫、群臣前往扬州,走,看琼花去!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家底”厚得很。西汉前期,吴王刘濞建都广陵,炼铜铸钱,伐木造船,煮海为盐,开凿运盐河,货畅其流,国用富饶,故有“夫吴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之说。

  隋炀帝曾任扬州总管,坐镇江都,十分清楚长江中下游地区物资之丰富。他登基后,为成就“大业”开大运河,连通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沟通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如此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举措,经民间传说一加工,立马变得俗气、滑稽,比如,传说隋炀帝开运河是为了去扬州看琼花,可惜他运气不好,始终没见到琼花开放的样子。

  隋炀帝什么出身?什么地位?为琼花痴迷至此,那这花得有多美?

  在古人笔下,琼花确实美,“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它生长在扬州后土庙,天下仅此一株,但这只是传说。宋代王禹偁(音同撑)《琼花诗》序曰:“扬州后土祠,有花树一株,洁白可爱,不知何木,俗谓之琼花。”明代扬州人曹璇经过一番严谨考证,说“或谓隋炀帝以观花来幸江都”,没那回事儿!

  如今,琼花与芍药同为扬州市花,此琼花虽早已不是历史上的琼花,但借着隋炀帝的“金字招牌”,依然可称“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

  扬州炒饭,源自隋宫?

  隋炀帝开运河下扬州,给扬州带来诸多影响,最贴近烟火的莫过于对饮食风格的改变。隋以前,扬州的饮食风格较为质朴,到隋炀帝时变了,《清异录》中记载,隋炀帝幸江都时,吴地人进贡糟蟹、糖蟹,上桌之前,一定要将蟹壳擦净,贴上用金缕做成的“龙、凤、花、云”图案,可谓开了扬州奢华、精致饮食风气的先河。

  如今的扬州早茶,便是扬州精致饮食的代表。就算只是一份扬州炒饭,也很不简单。

  扬州炒饭又叫扬州蛋炒饭,比起我们家常做的蛋炒饭,扬州炒饭可是精致至极。隋代谢讽在《淮南王食经》中记载有越国公碎金饭,不少人认为这可能就是扬州炒饭的前身。

  谢讽是隋炀帝的尚食直长,也就是御膳房总管、厨师长,负责皇帝的日常饮食。隋炀帝乘龙舟下扬州,他应是重要随行人员。他记下来的美食,八成来自隋宫。

  越国公杨素是隋开国功臣,功勋卓著,位高权重,隋炀帝对他赏赐无数,也对他颇为忌惮。碎金饭也许是杨素爱吃的,也许是杨素发明的,被御膳房总管记录下来,说不定隋炀帝也吃过。

  后来,隋炀帝在扬州被弑,可以想象,谢讽手下的御厨有不少流落街头,隋宫御膳就此传到了扬州民间。《淮南王食经》原著也早已散佚,所幸到了五代末至北宋初,陶谷在《清异录》中抄了其中53种美食,除了越国公碎金饭,还有云头对炉饼、剪云析鱼羹、虞公断醒酢、乾炙满天星、新治月华饭等,看名字就觉得奢华又美味。

  经过历代厨师改良,如今的扬州炒饭品种繁多,其中有一种叫“金裹银”。咱平时炒饭都是先炒鸡蛋,后炒米饭;扬州师傅做“金裹银”是先炒米饭,后炒鸡蛋,将蛋液淋入炒饭,让每一粒米上都包裹着金黄色的鸡蛋,一眼瞧上去,嘿,那一盘金灿灿的炒饭,可不就是“碎金饭”嘛!

  隋炀帝开大运河给扬州带来的“名片”还有很多,龙舟、江都宫、迷楼、隋堤柳……有机会您不妨亲自去看看!(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 见习记者 薛寅 通讯员 张洋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