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消”字号鼻炎喷剂:戒不掉的神药,堵不上的漏洞?

全文5026字,阅读约需15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中国鼻炎患者数量高达2.4亿,其中儿童是重灾群体,消字号鼻炎喷剂成为许多患者的救命稻草。

02然而,这些鼻炎喷剂实际上属于消毒产品,禁止使用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激素等物料。

03送检的7款消字号鼻炎喷剂中,全部检出血管收缩剂萘甲唑啉,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药物性鼻炎。

04由于监管漏洞,消字号鼻炎喷剂厂商往往通过反复套用同一批文、贴牌代工等方式生产。

05专家呼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强制注明纯中药或民族医药鼻喷剂是否含有减充血剂,加强药店卖药人员的提醒。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中国鼻炎患者数量高达2.4亿,其中儿童是重灾群体。视觉中国|图

为了不让鼻塞拖考研的后腿,有着十多年鼻炎病史的王宇四处搜罗能让鼻腔快速通畅的药物。在药店里,店员推荐了一款“鼻速通”喷剂。谨慎的王宇特意查了成分表,“全部是中药成分”。

“鼻速通”的疗效让王宇感到惊喜。每次喷药之后,鼻孔“瞬间就通气了”。虽然药液强烈的刺激性会让他流眼泪,鼻腔也会在用药后变得干燥不适,但顺畅的呼吸对于鼻炎患者来说仍然弥足珍贵。

和王宇一样,饱受鼻炎折磨的患者,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电商平台热销的一款鼻炎喷剂——只需将喷头伸进鼻孔揿一下,鼻塞便会在几秒内消失。甚至有患者在网购链接下留言,“已经离不开这个神药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中国鼻炎患者数量高达2.4亿,其中儿童是重灾群体。

产品热销的背后,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鼻炎喷剂是一种消毒产品(以下简称“消”字号产品)。原卫生部2009年印发的《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中指出,消毒产品禁止使用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激素等物料。而在2023年8月,最高检和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的抗()菌制剂非法添加专项监督典型案例中,陕西汉中某制药公司生产的“濞医生”抑菌护理液因添加了萘甲唑啉受到处罚。

2024年10月上旬,南方周末记者送检了从电商平台自购的7款“消”字号鼻炎喷剂,结果检出同一种药物——血管收缩剂萘甲唑啉。其作用机制是使鼻腔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令充血的鼻甲缩小,鼻腔随之通畅。

需要指出的是,萘甲唑啉尽管能在几秒钟内缓解鼻塞,但会在短期内培养起耐药性和依赖性,最终使患者落入不喷药就一直鼻塞的境地,患上药物性鼻炎。违规添加药物、夸大疗效、副作用严重,产品流向隐秘……“消”字号鼻炎喷剂再次揭开了“消”字号产品的监管难题。

热销

如果拥有法学背景的王宇仔细留意的话,会在“鼻速通”的外包装看到一串批号:赣卫消证字(2015)第C027号。该产品网店的商品详情页面也用醒目字号提醒:“消字号产品属于卫生消毒用品范畴,不能宣称医疗、美容作用,也不具备治疗效果”。

这意味着王宇购买的鼻喷的确属于消毒剂,确切来说,是第二类消毒产品中的黏膜抑菌剂,并非药品。在不知情的患者眼中,此类消字号鼻喷剂不仅外形与正规鼻喷药品相似,还有着后者不可比拟的药效。

目前正规的一线鼻喷药物大多是糖皮质激素,包括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丙酸氟替卡松等。空军总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王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鼻用糖皮质激素能够阻断鼻黏膜变态反应,减少腺体分泌和黏膜肿胀,改善症状。这类激素喷剂需要连续使用数天才能生效,副作用非常小。

除了糖皮质激素外,另一种临床采用的鼻喷药物是血管收缩剂,主要是羟甲唑啉、萘甲唑啉为代表的咪唑类药物,可以减轻鼻黏膜充血,消除鼻塞。此类药物生效较快,但频繁使用会形成药物依赖,副作用大。

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刘琢扶每天接诊四十多位病人,总能遇到一两位正在使用“消”字号鼻喷的患者,不少人已经用“药”一两年之久。曾在多地执业的王枫也观察到,落后地区使用“消”字号鼻喷的患者比北京多得多。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在某电商平台,销量最高的一款“8秒濞通”已售出1万多件。在另一电商平台,销量最高的一款“佈地萘德濞喷剂”的售价最低仅需6.5元,已售出10万多件。王宇购买的“鼻速通”在药店仅售十几元,比另一款常用的正规鼻炎喷剂布地奈德便宜了好几倍。如果网购,每瓶最低只需4.8元。短短三个多月,王宇就购买了10瓶。

《消毒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消毒产品的标签(含说明书)和宣传内容必须真实,不得出现或暗示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但厂商自有打擦边球的方法。比如,从名称到包装,“佈地萘德濞喷剂”都令人联想起正规药物布地奈德。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佈地萘德”用形近字“濞焱”规避了“鼻炎”这一疾病名称,在商品详情页面中使用“通濞抑菌更彻底”“对抗多种濞焱问题”等字样。另一款热销的喷剂产品则在介绍页面中用白色删除线遮盖涉及疾病的字眼,但下方内容依然可以辨认:“鼻塞,鼻干,鼻痒,一瓶多效解决多种鼻腔问题”。

隐瞒

这些“消”字号鼻炎喷剂究竟添加了什么?

2024年10月,南方周末记者从电商平台上购买了7瓶消字号鼻炎喷剂。对比发现,7款产品成分表十分相似,主要包括鹅不食草苍耳子、辛夷等中草药。而在网购页面上,这些厂商也会强调产品提取自植物活性精华,没有刺激性。

此外,有的产品成分表还会标注含有醋酸氯己定、聚六亚甲基双胍等。据曾在消毒品行业工作过多年的科普作者雨辰介绍,这些化合物是抑菌霜最常用的杀菌成分。

但在耳鼻喉科的医生们看来,厂商隐瞒了最为关键的成分。“即使是我们一线推荐的糖皮质激素,也要在用药后几小时才能生效。一喷就通气的药一定含有血管收缩剂,否则任何中药材都达不到这种效果。”刘琢扶说。

医生们的判断没错。南方周末记者将7款喷剂送第三方公司检验,结果显示,全部7款产品都测出盐酸萘甲唑啉,其中一款还检出含有抗过敏药物氯苯那敏。

这一结果并不令人意外。2024年7月,知名评测类自媒体“老爸评测”经公证购买了一批鼻炎喷剂产品,送第三方实验室检测。结果5款产品中4款消字号鼻喷都检出了萘甲唑啉,其中1款也在南方周末记者的送检产品之列;2024年以来,打假人王海团队旗下的“王海测评”也先后披露两款消字号鼻喷药物,同样测出了萘甲唑啉。

北京恒都律师事务所刑辩律师刘章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如果消毒品以中药名义宣传,实际又添加了血管收缩剂这样的西药,可能符合药品管理法对假药的定义,即“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进而构成生产、销售、提供假药罪。“现实中因为这样被判刑的案子很多”。

南方周末记者以合作名义致电“消”字号鼻喷的生产厂商。一家山东厂商的销售负责人坦言,以前都是往产品中添加激素,“后来有打假人大批量购买产品去送检,查得严了,不让添加了。我们现在找到了替代品,(添加之后)拿去送检是符合国家规范的”。

图片

在消字号鼻喷的商品详情页面,商家使用“濞焱”这样的形近字来代指鼻炎,以规避《消毒管理办法》中,消毒产品不得出现或暗示对疾病治疗效果的规定。电商平台截图

滥用

随着时间推移,王宇每次使用“鼻速通”后鼻子通气的时长越来越短,用药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从每天一两次增加到了四五次。

最严重的一次,王宇和朋友外出吃饭没有随身携带鼻喷,吃着饭突然喘不上气。“如果是过敏性鼻炎的鼻塞,就和感冒一样,用力吸还是能吸进些空气。但当时就像是有人用手指把鼻子捏住了,像一块大石头一样堵住鼻腔,完全呼吸不了。”

“水泥封鼻”是许多病友的相似感受。他们患上了一种因滥用血管收缩剂而引发的新疾病——药物性鼻炎,其病因与血管收缩剂的机制有关。

血管收缩剂的本质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通过刺激支配静脉窦的交感神经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控制血管收缩。这一过程抑制了原本人体内源性的交感去甲肾上腺素分泌,久而久之使后者变得不活跃。

患者一旦停药,交感神经无法再维持血管收缩,会出现反弹性鼻塞,只能频繁使用血管收缩剂,鼻黏膜也会变得对药物愈发不敏感。药物性鼻炎引发的鼻塞在短期内会影响生活质量,如果患者仍继续用药,会导致鼻黏膜纤维化及增厚,鼻腔血管硬化。

需要指出的是,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血管收缩剂仍是一种优秀的鼻炎药物。面对严重鼻塞患者,刘琢扶会考虑用血管收缩剂改善他们的呼吸,比较常用的是盐酸羟甲唑啉喷剂。区别在于,她会叮嘱患者连续用药不得超过5-7天,即使症状严重,每天使用次数也不宜超过2-3次。

但是,“消”字号鼻炎喷剂在标签上隐瞒了添加的血管收缩剂,其原料药质量、调配比例等都不得而知,用法用量也得不到临床医生指导。消费者以为使用的是中草药喷剂,其实已置身于药物性鼻炎的风险之下。

在“老爸评测”的检测中,四款“消”字号喷剂中,有两款的萘甲唑啉检出浓度已超过1200mg/kg(即0.12%)。作为对比,如三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盐酸萘甲唑啉滴鼻液,浓度为0.1%。

更重要的是需要提防儿童使用。作为过敏性鼻炎的高发群体,儿童鼻黏膜娇嫩、血管丰富,药物吸收更快,因此血管收缩剂的效果和副作用会更加明显。一旦血管收缩剂通过鼻咽被儿童吞食,从胃部进入血液,其神经抑制效果会作用于全身,引发呕吐、体温降低、昏迷,甚至循环衰竭、呼吸抑制、休克。

搜索知网可以发现,导致儿童萘甲唑啉中毒的罪魁祸首大都是家长自行购买的滴鼻液。仅四川省南江县元潭卫生院一家医疗机构,2007年至2009年就收治了6起“点用滴鼻净后引起的小儿急性中毒”。

1.5万元备案

“消”字号鼻炎喷剂备受企业青睐的核心原因在于其监管要求比正规药品松得多。

许多人容易忽略的是,经常被提及的“消”字号,全称是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对应的是企业而非产品。批文的意义在于证明厂商达到了生产消毒产品的环境要求,而真正生产的产品,则通过备案制度把关。

2013年以前,根据《消毒管理办法》规定,国产消毒剂及消毒器械应当取得卫生部颁发的卫生许可批件。但从2014年开始,消毒产品批件被取消,改为产品责任单位自行开展卫生安全评价报告并备案。“相当于从国家为产品质量背书,变为企业自行承诺产品安全有效。”雨辰表示。

通常,“消”字号产品的备案在一个月内就能完成。与之对应的是,正规药品上市需要经历药效实验、病理实验、毒副安全实验等程序,审批时间通常要3年以上。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持有“消”字号的厂商挖掘出了批文的商业价值:通过反复套用同一“消”字号批文,消毒品厂商可摇身变为消毒品代工厂以及代办消毒品备案的中介。

一位河南某“消”字号厂商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最低只需1.5万元就能帮客户完成全套备案工作。这款消毒产品的备案和生产信息都属于加工厂,客户身居幕后提供原料即可,代工厂对配方一概不过问。代工厂甚至要求与客户签订合同,“后续原料检查出任何问题,比如违规添加了西药,代工厂不承担任何责任”。

除来料加工以外,还有“消”字号厂商开展贴牌代工服务。区别在于,贴牌代工生产的消毒品配方来自厂商,不会向客户公开。客户只负责从厂商拿货,包装成自己品牌的产品销售。一家山东厂商向南方周末记者开出的鼻喷价格约为每瓶4元,而在电商平台,该喷剂售价每瓶32元,同样被检测出含有萘甲唑啉。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同一个“消”字号厂商生产的消毒产品种类繁多的同时又画风迥异。例如,在某电商平台上,上述山东厂商既生产鼻炎喷剂,又生产私处止痒膏、抑菌乳膏和脚气乳膏。

需要注意的是,南方周末记者送检的两款产品,在全国消毒产品网上备案信息服务平台中却查不到备案信息。该平台的运维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可能是产品报送备案时让其他企业作为产品责任单位,也可能是备案后还没有公示

监管

假设一款“消”字号鼻炎喷剂按照规定开展备案,那么产品责任单位需要提供一系列报告,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由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的检测报告。但现实中,这套体系根本无法阻拦萘甲唑啉等违规西药成分的添加。

具体而言,一份检测报告的项目包含pH值检测、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指标、抑菌效果试验、有效成分检测、动物刺激性试验等。除了检测是否真实含有企业自己报送的抑菌成分(一般是成分表最末位的物质)外,检测报告不需要再对样品中的其他成分做出证明。

这意味着,不仅萘甲唑啉无从检出,其他成分表上显示的中药成分是否真实添加,也全凭企业自觉。退一步说,由于中草药成分组成复杂,即使有心检测也十分困难。“我觉得中草药成分就是一个噱头。”雨辰直言。

消毒产品原本由各地卫健委下属的卫生监督所管辖。2023年开始,卫生监督所与疾控部门合并,相关职能也转到了后者。在雨辰的记忆里,卫生监督所和市场管理局每年会对消毒品厂商进行突击检查,检查项目多是产品标签、广告等。“除非开展专项行动,否则一般不会抽样进行成分检测,那样工作量太大了。”

举报是对违规的消字号产品最有杀伤力的手段。“我们做了十来年了,确实看到有人被客户或同行投诉。市场监管局就会把产品拿走例行检查一下,多多少少都会处罚。”前述郑州代工厂负责人表示。

但遗憾的是,即使被查实添加了西药成分,“消”字号产品的厂商大多以罚款或行政处罚了事,很难起到震慑作用。前文提到的汉中某制药公司生产的“濞医生”抑菌护理液违法添加萘甲唑啉,处罚的结果是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2万元。

截至发稿,南方周末记者已经向送检产品的生产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了“消”字号鼻喷添加萘甲唑啉的情况。

戒断

碰到药物性鼻炎患者多了,刘琢扶会让他们停用血管收缩剂,一般在一两个月后患者就能摆脱药物依赖。

但这一过程并不轻松。在经历过一次“水泥封鼻”后,王宇决定戒断鼻喷,但严重的鼻塞令他无法入睡。

他退而求其次,先从减少剂量开始:将鼻喷倒掉四分之三,再用生理盐水稀释。每晚睡前,他只在一个鼻孔用药,再采取侧身睡姿,用药的鼻孔朝下。这样,堵塞一侧的鼻孔中,充血的鼻甲也在重力作用下让出一些进气的空间。

王宇自己摸索出的土办法与专家意见不谋而合。2022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发布了《鼻用减充血剂的临床应用暨药物性鼻炎的诊治专家共识》。其中针对治疗方法提到,如果担心停药后因严重鼻塞影响睡眠,可以逐渐降低减充血剂的浓度和频次,也可以两侧鼻腔交替停用。除非合并其他鼻腔结构性病变,否则药物性鼻炎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在上述共识文件结尾,由34位鼻病专家组成的起草小组如此呼吁,“强烈建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强制所有厂家注明纯中药或民族医药鼻喷剂是否含有减充血剂,强制药店卖药人员提醒买药人短期、小量应用减充血剂。”

从药物性鼻炎中康复后,王宇在知乎和小红书上发帖,向其他鼻炎患者介绍自己的药物依赖和戒断过程。一位病友的留言令他感到愕然:“戒什么?我打算用一辈子这个药。”

(应受访者要求,王宇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海阳 南方周末实习生 丁湘瑜

责编 曹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