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原标题:
700年老街变公园:北京市东城区完成朝阳门南、北小街区域环境整治提升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周子元
时值十月,金风送爽,东城区朝阳门南小街饭馆门前便道上宾客盈门,行人们悠然自得地在花园中穿行,老人和孩子们在新落成的凉亭中休憩游乐;朝阳门北小街,孚王府东门外的老照片和一幅幅史家小学同学们的新画作吸引了来往人们驻足欣赏……历时近一年,朝阳门南、北小街整治提升告竣,这条700多年的老街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打破小街空间“禁锢”
朝阳门南、北小街始建于元代,是元大都按《周礼•考工记》“九经九纬”理念构建的路网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经700余年,道路两侧依旧保留着传统的街巷结构,至今仍是北京老城南北交通联系和城市功能的重要承载。
“朝阳门南、北小街有它自身的独特性。这里依旧基本保留着干支分明的老城肌理。这条街不仅是北京54条‘小街’中最长的一条,也是全国1100余条‘小街’中最长的,南北牵连长安街和平安大街,向北直抵北二环,东临繁忙的二环路,西通京韵绵长的崇雍大街。它又蕴藏活力,它坐落在现代居住小区与传统平房院落之间,商铺汇于沿街,民居隐于静巷,是区域重要的城市脉络,也是‘生活性的服务商街’。”东城区城管委主任张黎介绍道。
朝阳门南小街18号楼前后对比
然而,生活影响城市的同时,城市也在雕刻生活。2001年之后原本狭长的“小街”逐渐变成宽马路、多车道、大绿地的空间形态。
“小街格局‘变大’的同时,却逐渐失去了人性尺度,‘以车为本’的大路、封闭的绿地,这种功能布局带来的是两侧公共空间愈加疏远、局促:车道被停车占据,步道被绿地、护栏和设施阻隔,居民、商户进出绕远成了家常便饭,而商户门前空间、居民通行空间、邻里交往空间,则被禁锢在狭长的通道内。”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主任工程师李明扬告诉记者。
“随着地铁五号线、六号线的相继开通以及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的普及,使得南、北小街及周边地区的交通流量从以机动车为主转变为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为主。”李明扬说。
这种变化进一步暴露出道路原有功能布局的问题,特别是在道路西侧,原本应该用于骑行的空间,却停放了许多机动车,给行人和骑行者带来了不便。匆匆人流,冲散了逛街的惬意和店铺的商机,逼仄的空间,激化了居商矛盾,“小街”宽了,脚下的路却窄了。由此开始,小街上的各种问题逐渐成为居民议事的热点话题,也是“接诉即办”的高发案件。
街道居民正在讨论改造带来的变化
对此,东城区2023年底开展朝阳门南、北小街环境整治提升,覆盖了北起南门仓胡同西口,南至长安街的长约2.3公里路段。通过将道路资源重新分配,通过调整路板划分,打破传统步行带、绿化带、停车带、自行车四带空间均匀布局,增加了慢行空间,调整了有效宽度,整合形成了“步道公园带”,进一步使有限空间的利用效率最大化。
整治后,朝阳门南、北小街全线的人行道宽度、非机动车道宽度均不低于3米,机动车道单车道宽度控制在3米-3.5米之间,降低骑行与驾驶之间的相互干扰,打造安全畅通的慢行空间。
营造“小街步道公园”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城市空间如同书页,要能让人抚摸、翻阅。张黎表示:“尤其是绿化空间,封闭起来就如同将书束之高阁。我们通过打开封闭绿地、提升景观节点、引入低维养护植物群落、增加绿化层次等四项措施,推动朝阳门南、北小街从‘道路林荫化’到‘街道公园化’转变,打造可游览、可观赏、可休憩的小街‘慢行步道公园’,助力北京建设花园城市,切实增强人民的幸福感。”
拆除全街4600延米围栏,充分利用旧有植物,将原来9960㎡的封闭绿地调整为11330㎡的开放绿地,面积增加了12%。名为“总布拾光”的口袋公园位于西总布胡同东口南侧,原先绿地被围墙封闭,胡同口的步道也仅有1.2米宽,风貌不佳、通行不便,同时当地公共绿地稀缺。“因此我们将此处围墙打开,开放近1400平方米街角口袋公园,成为公共空间。”张黎介绍。
见缝插针,增加步道游憩空间。南门仓胡同西口,毗邻着600年皇家粮仓——富新仓的仓墙。当地通过道路渠化,新增了一处2300平方米的口袋公园“仓礼园”,取“仓廪实而知礼节”之意。黄小川介绍:“前期依托道路交通规划的分析研究,提出调整路板划分,拓宽步道空间,使其与现状住宅底商前区空间一并统筹设计,最终形成一处公共活力空间。刚刚建成就吸引小朋友和家长在广场中踢毽、跳绳。”在扩大公共休闲空间的同时展示了历史文化、保护了古树,同时交通组织优化、营商环境改善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盘活周边停车资源
“增加慢行空间,缩短过街距离,让我们不得不调整路侧停车布局,让车‘各安其位’,提高整体空间利用率。”张黎表示。朝阳门南、北小街2001年整治时原无路侧停车位,但因周边停车需求增加,部分停车需求被挤压到这条街上,导致街道上出现“车进人退”现象。
可要是减少朝阳门南、北小街的路侧车位,原有的车辆停哪去?张黎介绍:“针对沿街车位调整和居民停车需求采取了三项措施:第一,就地挖潜空间资源,在朝阳门南小街大方家胡同西口建设立体停车设施,其中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包括地面车位在内,总停车位达100余个,有效承接附近居住停车刚需;第二,梯次外迁居住停车需求,前期已通过居民认证的程序,引导大部分居住停车分流到周边停车资源相对充裕的路段;第三,盘活居住区周边富余停车资源,积极协调东四街道的陆军总医院、朝阳门街道的银河SOHO、建国门街道的金宝大厦等,开辟共享停车位100余个;此外,在朝阳门南小街道路西侧设置机动车夜间临时停车区,解决居民夜间停放需求。”
街口的立体停车设施
小街,不但是回家的道路,还是人们记忆的长廊。朝阳门南、北小街周边共分布着20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孩子们上下学时的欢声笑语是沿街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部分通学路比较狭窄,给学生通行造成隐患。学生家长说:“这段路不长,但是窄,尤其是早晚高峰,人流量特别多,学生、家长还有周边居民,大家一起走,就特别拥挤,时常要带孩子走到自行车道上去。”清理占用公共步道的台阶和花池,充分挖掘可利用的道路空间,让原本只有2.4米宽的步道拓宽至4.5米,通过精心设计,步道空间已最大化地归还给有需求的孩子们。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