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国庆档,表现比想象中的结果要好一些。
《志愿军:存亡之战》比《志愿军:雄兵出击》要好很多,在电影层面是有进步的。除此之外,《危机航线》《浴火之路》也远超预期,属于典型的爽片,很适合大屏幕,这几部片撑起了国庆档。尽管与前两年的高峰期没法比,但总算没有垮。
国庆之后,唯一上映勉强值得一看的就是《绑架游戏》,这部由彭昱畅主演的影片,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小说,按说有一个优质的故事底子,可以更好看的。但是,它没有。非常遗憾。
片名叫做“绑架游戏”,的确,故事中的“绑架”似乎只是一个“游戏”,可以被用来玩的。
彭昱畅被姚橹讹诈,欠了他很多钱,限期一周内必须还上。走投无路的彭昱畅只能在街边瞎逛荡。结果,他目睹了姚橹的女儿胡冰卿从姚家翻墙而出,离家出走。
彭昱畅前往搭讪胡冰卿,并将无处可去的她带回了家。
结果,叛逆的胡冰卿向彭昱畅提出,一起合谋做个局,搞搞姚橹的钱。办法就是,彭昱畅假装绑架了胡冰卿,向姚橹提出勒索。
拿坏人的钱来还坏人的账,而且还对谁都没有伤害,这看起来不错。彭昱畅答应了,而且精心设置了绑架细节。
一切都很顺利,彭昱畅从姚橹手中拿到了一大笔钱。不仅还上了欠姚橹的那部分,彭昱畅与胡冰卿还各拿到了一大笔。
在这个游戏中,除了恶人姚橹有所损失,其他人都赚了。多赢。
但是,游戏并没有结束。因为随后的新闻曝出,在胡冰卿离开了彭昱畅之后,她被杀了。
姚橹的女儿被杀了,这可就是大事了。由绑架到杀人,这性质可就变了。
一切的线索都指向了彭昱畅。他成了真正的绑架犯、敲诈勒索犯、杀人犯。
由惩治恶人,到自己变成十恶不赦的犯人,彭昱畅懵了。
但是,最让他懵逼的地方,在于被杀的胡冰卿,并不是他认识的胡冰卿。
这到底又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原来,彭昱畅所谓的精心制造的绑架,都是姚橹的暗中安排。
黑社会大佬姚橹,想要黑白通吃,目前已经在黑道上大发其财,现在想要转向政界。可是,他的另一个女儿,却是一个小混混,在一次 姚橹的争执中,被姚橹失手杀死。
有政治追求的姚橹,必须要找一个替罪羊出来顶包。彭昱畅就是最好的羔羊,胡冰卿所谓的私奔,全是假的,都是设的局,引诱彭昱畅入套的。
好好的一个绑架游戏,彭昱畅以为自己玩得高明,结果却被姚橹玩了。
彭昱畅能够完成绝地反杀吗?
能。
毕竟,他才是男一号嘛。
反转的手段,居然是爱情。
原来,被姚橹派去做诱饵的胡冰卿,并不甘心只做诱饵,反而是爱上了彭昱畅,想要与彭昱畅实现真正的私奔,逃到国外一起过日子。
彭昱畅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然后还利用死去的那个姚橹女儿,将他的混蛋男友卷了进来。进而,将姚橹黑暗的一面给揭发了出来。
最终,彭昱畅还是能够顺利与胡冰卿出国,既能拿到钱财,又抱得美人归。
这个故事的反转与反杀,听起来是很有意思。
但是,实际效果却非常尴尬。
首先,影片里彭昱畅与胡冰卿之间的CP感压根就没有建立起来。胡冰卿莫名其妙地爱上彭昱畅,这看起来就不可能发生。但是,在原著故事里与影片里,都发生了。
好人要有好报,影片为了立起彭昱畅的人设,还专门为他加了一个孤儿院孤儿为病危的院长养老的设定。一切的铺设都暗示了他最后一定会赢。
按说,这个故事还蛮精巧的。但是影片却并不好看。
为啥呢?
因为缺乏代入感。
单论故事,《绑架游戏》与《孤注一掷》《误杀》《消失的她》的格局相差并不大,但后者之所以大爆,全部有强烈的代入感。《孤注一掷》是因为“电信诈骗”,《误杀》是因为“弱势群体的反抗”,《消失的她》是因为“渣男的欺骗”。与之相应的,是一些也有着不错的故事,却没有代入感的影片,像大鹏主演的《受益人》,范伟主演的《不速之客》,周冬雨主演的《鹦鹉杀》等片,这些影片单纯从故事层面上,都不算差,但是观众就是不感冒,就是不去看,简直没法说理。
其实,也不是观众不愿意看,而是观众在看电影的同时,希望能够提供情绪价值,能够拥有代入感。这也是近年来美国大片大家不再感冒了的主要原因。
换句话说,内地观众的观影需求进阶了,不再只是猎奇了,不是一通狂轰滥炸就完了,单纯的视觉刺激已经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了。现在的观众要求看电影的同时,可以体验到更深一些的情绪价值,更会带来一些心灵上的震撼。
这就像是艺术品与工艺品的关系。艺术品之所以是艺术,就是能够在欣赏物品之外,能够感受到历史的价值,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感受到时间的意义,有很多附加性价值。而工艺品就简单的多,除了是一个玲珑剔透的工业设计品,看一眼觉得好看,然后就完了,一眼透,缺少进一步的情绪价值,没有附加值。就像钻石与玻璃,玻璃也可以做的很精致很漂亮,但就是没有艺术价值,没法让人珍惜。
《绑架游戏》就是这样的影片,乍一看故事挺精巧,好多反转,挺好玩的。可是,观众没有代入感,感受不到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无法将自己的感情带入到人物中去。欣赏的不是一个文艺性的作品,只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而已,更像是一个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