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校本研修的转向

当前,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各行业纷纷探讨和研究的话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新”为起点,以“质”为关键,最终落实在“力”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生产力的素质更新,这需要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基于这一逻辑关系,学校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也需要转变校本研修方向,以提升教师素养,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智慧之基。

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

新质生产力倡导的是一种积极主动、不断创新的精神状态,它要求每个主体都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新的可能,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在传统的校本研修活动中,教师往往是研修内容和形式的被动接受者,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教师主体的创新意识。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校本研修应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以此提升教师素养,满足培养新质生产力的需求。

因此,教师在校本研修过程中要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为了实现这一转变,学校要建立多元激励机制,搭建多模态校本研修平台,为教师提供更多自主选择时空,让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和兴趣选择研修内容和方式。同时,采取多元化评价,激励教师主动参与研修活动,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这种主动参与的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研修积极性,还能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形成良好的研修生态。

从单一学科转向跨学科

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创新性、跨界融合能力和持续学习的精神。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研修方式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随着跨学科、大单元、项目化学习的提出,对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需要教师打破学科壁垒,从更宽广的视角理解和教授知识。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跨界研修成为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通过参与跨学科、跨年级的教学研讨和课程设计,教师能够更全面了解不同学科、年级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更加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这种研修模式的转变,不仅符合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理念,也是推动教育创新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步骤。

从传统方法转向创新方法

新质生产力强调以创新为驱动,要求在各个层面寻求突破与变革。在校本研修领域,意味着必须摒弃陈旧的研修方法,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研修模式。传统的校本研修往往以讲座、报告等形式进行,这些方法虽然能够传递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在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方面存在不足。新质生产力呼唤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校本研修从传统方法转向创新方法。

因此,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校本研修应根据教师的专业能力,结合学校和区域实际,设立学科工作坊、名师工作室,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以项目化方式实施,同时引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借助在线平台、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更加多样化的研修方式。这些方法不仅能够增强教师的实践体验,还能促进教师的交流互动。通过创新方法,教师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前沿的教育理论,了解教学内容,精进教学方法,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从单一评价转向全面评价

新质生产力强调对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视,要求评价方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量化指标,而是向更加多元、全面的方向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建立多维度的教师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应深入分析与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倡导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收集反馈研修信息,以持续提升研修质量。

传统的校本研修评价过于依赖检查笔记、分数量化等指标,显然无法全面揭示教师的研修成效与成长轨迹。新质生产力呼唤更为全面的评价方式,应涵盖教师的自我反思、同行之间的深入评议,以及对教学实践的实地考察等多个层面。这种多元评价方式能够更精确地展现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实力,从而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更为贴切和具体的引导。因此,学校需要构建多元化的研修评价体系,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激发教师内生动力的提升。

从技术匮乏转向智慧研修

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与高效益为特征,鼓励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发展新质教育。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校本研修正经历从技术匮乏到智慧研修的转型升级,这也是科技发展与教育结合的必然趋势。传统的校本研修中技术的应用往往受到限制,导致研修形式受限,效果不佳。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校本研修也应积极探索智慧研修新路径,构建一个全新的智慧研修模式。

因此,学校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教师的教学特色与学生的学习表现,为教师提供更加精准的教学建议和个性化辅导,同时通过人机对话为教师智能化推荐学习资源和定制个性化研修计划。这样的智慧研修,不仅可以显著提升校本研修的效率和品质,还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领域的创新开辟了新道路。这种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研修模式,将为学校教育注入更为强大的活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综上,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校本研修的转向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提升和教育高质量发展,顺应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前进方向。为实现校本研修的转向,学校必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校本研修的新模式、新路径,为学校教师提供更为卓越、高效的研修支持。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开州区敦好镇中心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10月16日第14版 

作者:李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