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个部队以四人小组为基础单位,从多个方向进入战壕展开清理。
进入战壕之初,尖兵负责控制前方,第四名负责从战壕上方掩护小组,这也是战壕作战与室内CQB的一大区别——上方处于开放空间,可以依托发起攻击,也可以依托撤离战场。
在深入战壕之后,其深度已经超过人员的头顶,四号就不在探起身子警戒,而是在后面做补位和清理。
2.战壕的拐角清理模式。
基础的策略是,尖兵充分利用掩体,尽可能减少暴露面积,对拐角后实施高密度火力压制。
二号和三号在后面待命,随时火力补位。
压制优先于观察。
这也是正规军在阵地上实施清缴战斗与反恐单位在城市中作战的区别——对目标识别要求的弱化。
因为此时没有平民和其他非战斗人员的顾虑,一切目标是为了保存自己,杀伤敌人。
3.四名突击队员的武器都装配有消音器和全息瞄具。
消音器既能降低声响,削弱枪口火焰,也能保护己方人员听力。
瞄具则在更远距离上能有更大射击优势。
4.拐角处理的第二种模式。
尖兵保持对拐角后的压制,二号队员从阵地上方投掷手榴弹。
这也是此前乌克兰第73特战中心队员在实战中体现,并在战后复盘中所讲的:从阵地上方投掷手榴弹,更安全也更准确。
这也是未来我们应该普及的技术之一。
5.拐角处理的第三种模式,交替投掷手榴弹。
首先二号队员使用手雷,从阵地上方扔进拐角,尖兵持续火力压制;
然后由尖兵投掷手雷,二号则采用撩枪的技术,保持对拐角压制,以防止任何可能的突围;
两枚手雷均爆炸后,人员再进入肃清。
这种模式其实就是前面拐角处理技巧的变体,火力更加凶猛,摧毁效果更好,能够应对更加复杂、敌情顾虑更大的阵地角落。
但是核心原则都没有变化,持续的火力压制,先手雷、后人力。
6.弹药耗尽的协同。
尖兵弹药耗尽,蹲下,二号压在上面补位,保持点射压制拐角,等尖兵换好后继续推进。
阵地狭窄,平行站位和前后交替并不适合这种地形,因此尖兵需要蹲下,以给二号留出充分的观察和射击空间。
7.撩枪肃清狭窄拐角,结合手榴弹清理,是非常成熟可靠的技术。
要让这种技术在战场上有效应用,单兵装备上需要携带大量弹匣和手榴弹,要具备高水平的战术素养,能迅速交替掩护更换弹匣,随时警戒和补位危险角落,以保证压制的持续性和充分的全向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