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贵州村史村事丨风华镇金字村:一方种满诗词的田野

图片

图片

绥阳,地处黔北大地,自隋大业七年(611年)置县以来,悠久绚烂的诗歌文化已绵延1400余年,这座享有“中国诗乡”美誉的县城因山而兴、因水而灵、因诗而名。

图片

传承了数千年的诗词歌赋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让绥阳县内写诗吟诗之风盛行。宋明至清代,绥阳历史上留存诗文的诗人就有100多位,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还涌现了廖公弦、李发模、杜兴成等为代表的数百位绥阳籍诗人,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等刊物发表诗歌作品4万余件。

今天,这样的文化根脉还在传承、还在生长。在绥阳,有这样一片种满诗词的田野——风华镇金字村。

在这个群山环绕、中间一派宽阔田园的西南小山村,既有农民创作的田野劳作诗,也有怡情养性的典雅词,还有朗朗上口的山民歌。

图片

金字村位于绥阳县风华镇境内,面积56平方千米,辖3个自然村,33个村民组,总人口4741人,这里山川景色秀丽,文化氛围浓厚。

早在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后裔就迁入该村金字山,设“白氏庙”授教,及至清代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陈世倌、李振南及神画家休休和尚先后隐居于此,在此传播文化,促成了这里的文化发展,并形成12个家族文化群。其中就有参加“天津条约”谈判、著有《金字山房诗稿》的晚清爱国者和诗人王作孚,还有清雍正壬子解元、癸丑进士,曾任河南南阳、江苏常德知府的陈中荣等,这些先贤遗世文章滋养着当地文脉,也用“黍稷诗书世代绵”的家训砥砺后人耕劳不忘本,修身勤养德,仅清代,村里就出现进士2名,均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有举人、贡生、庠生等100余名。解放后,这里更是文人辈出,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博士生3名,留学生5名,清华生2名,北大生1名。

21世纪以来,这里再掀诗文化高潮。

金字村农民诗人在田间地头劳作之余,经常提笔写作,闲暇时吟诗填词、挥墨田园,用一首首诗歌,延续乡土千年文脉,描绘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形成了人人向往诗歌、崇尚诗歌、爱好诗歌的浓厚氛围。

2006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易道淳、易道强、韩述华、王龙舞、张炳旭、郑继方、韩必福等金字村诗词爱好者,举办了以农民为代表的真武山梨花诗会,他们自行组织成立了“绥阳农民诗社”,34名成员均为小学或初中学历的本村村民。

图片

诗社成立后,广大农民诗人不再满足于自娱自乐,进而把诗词创作当作事业来干,他们适时邀请县、市有关文艺名家到村中讲授诗词创作基础知识,帮助修改作品,县市有关诗词报刊也开设专栏刊发这些农民作者创作的作品,使会员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支较有实力的农民诗词创作队伍。

诗社章程规定,除农忙季节外,诗社每月学习2次,并聘请专业老师讲课,采取由会写诗的带动不会写诗的相结合,改稿与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先由民歌和古风写起,再向绝句、律诗以及词、曲、赋发展。诗社自费主办白皮月刊《风华诗稿》(后改月刊为季刊,改白皮为彩印),为社员提供阵地。

在郑继方等不计报酬、志在诗词的诗歌爱好者的共同影响和带动下,金字村参与诗歌创作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加入了县、市、省诗词学会,还有的加入了中华诗词学会。易道淳、易道强、郑继方、张炳旭、张小洋、韩述华等编辑出版了个人诗文集。

“耕读两不误,诗乡有名声。”60多岁的“社长”郑继方,作诗近20载,作品1000余首,写下《种田人》记录耕读人生。

“人牛相伴去耕田,银铧犁破水中天。一步一摇有节奏,犹如跳舞心怡然。”年过七旬的村民易道强创作《耕田》诗,把清苦的田园生活,描绘成一幅欢快活泼的田园风景画。

“白荷金秋缀桂园,碧水蓝天映画山。历代文人多悲秋,今朝枫叶写华年。”93岁高龄的刘世秀老人,以《咏秋》点缀晚年生活……

在描写美好生活的同时,他们也拿起手中的笔批评不良现象,与不文明行为作斗争,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发展,引领群众共建精神家园。

“小镇连日似遭瘟,设宴请客醉酒醺。昨日侨迁杯未冷,今庆几寿又酒斟”,村民刘大强的诗作《斥宴席风》,正是用诗的形式击浊扬清,斥责农村滥办酒席的不良风气,倡导农民树文明新风,得到了村民的好评与支持。

“小道连溪绕四方,路边碧透坝中黄。远山无限千秋色,向阳闻风谷正香。”

“春耕夏耘喜临头,秋收冬藏乐悠悠。田间地里寻根本,无忧无虑小调讴。”

“金秋时节金字村,乡村文化焕然新。不忘初心同奋斗,文化自信不虚闻。”

“鸣泉山峡秀水喷,金字坝中景色淳。莫道诗乡何处好?风华一角焕然新。”

.....

稻田、农家、清晨的鸟啼、新修的房舍都成了金字村的农民诗人们的写作源泉,读诗写诗总是立足生活实际,这些质朴无华的诗作出自农民之手,又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生产生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他们不辞辛劳地播着诗的种子,这些种子开出了灿烂的“诗花,结出了美丽的“诗果

图片

时间转瞬18年,自2006年成立以来,金字村诗社已累计创作诗词联赋作品5000余件,被各级报刊采用刊发2000多首,如今,34人的诗社已发展成为100余名农民诗人的金字村诗词协会。

可以说,金字村是一块被诗歌文化浸染的土地,也是绥阳当之无愧的文化荟萃之地,读诗、写诗在这里得到了传承。

图片

图片

主办:中共绥阳县委宣传部

承办:绥阳县融媒体中心

监制:石芝谋 | 总编辑:卢永贤

副总编辑:彭坤煜

责任编辑:张丽 | 责任校审:卢永贤

全媒记者:娄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