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韵遗艺丨95后糖画师,玩儿转甜蜜的艺术

图片


出生于糖画世家的95后曹冉,在儿时就开始接触糖画,到如今成为小乙糖画的第四代传承人,已经顺利接过了祖辈们递来的接力棒,小乙糖画也在2022年被评定为迎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用融化的糖汁作画。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无论是庙会集市还是街头巷尾,糖画小摊都很是常见,是许多太原人的儿时回忆。


图片


虽然年龄不大,但曹冉谈起自己的糖画学艺经历却很是沉稳老练。“我从小就喜欢空气里弥漫的这股甜蜜。小时候就常看家里长辈做糖画,那是我童年的回忆。”曹冉说,“我正式从事这一行业已经4年了,至于说为什么要传承糖画,因为这是一项甜蜜的事业,这样的传统手工艺从太爷爷那辈一直传下来,也不想在我的手头把它丢失了,所以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把它传承好。并且,它能给小朋友们带来快乐,看着小朋友们的喜悦我也很欣慰。”


图片


糖画看似是轻轻几下以糖点墨,但实际却是一门高深的技艺,里面蕴含了历史、美术、地方民俗风情、蔗糖工艺等复杂的元素。以熔糖为原料的糖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皮影、剪纸等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逐渐形成以块面、线条为造型特点的民间特种造型艺术。


图片


而看似简单的糖画,除了需要一定的绘画功底,还讲究手腕上的巧劲儿,抖、提、顿、放,都讲究得很。“做转糖的人是没有底稿的,画稿全在匠人的头脑里。做糖画必须胸有成竹,要趁热一气呵成。”曹冉笑着说,“做糖画手法和运腕很关键,熟能生巧嘛。”


图片


据曹冉介绍,自己的祖辈都是在食品街一带摆摊卖糖画的,可以想象,在食品街长久的风俗画卷中,定是留下了糖画摊甜蜜的一笔。


图片
图片
图片


糖画起源于16世纪,在明代宫廷习俗中,大户人家往往用模具印制糖狮、糖虎、文臣武将等形象用以祭祀,后来该技艺传入民间,逐渐演化为糖画。在褚人获的《坚瓠补集》有一首诗,真实地记录了糖画的情况:“熔就糖霜丞相呼,宾筵排列势非孤;苏秦录我言甘也,林甫为人口蜜腹。霉雨还潮几屈膝,香风送暖得全肤;纸糊阁老寻常事,糖丞来年亦纸糊”。

遥想旧时食品街的夜市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吆喝声、欢笑声混成一片。你想买啥,吃的、穿的、玩的,应有尽有。小吃摊上热气腾腾,香味扑鼻;还有唱曲弹琴的老人,歌声悠扬,琴声叮咚。糖画自然也属于旧时食品街的一抹遥远的回忆吧。


图片


随着时代的发展,糖画艺术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双重挑战。一方面,糖画艺术需要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糖画也需要更好地传承,需要走出去,被更多人看见。


图片


“我祖辈制作的糖画是比较传统的。以前手艺人走街串巷,是食品街繁忙市井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必须得创新,以顺应时代发展。首先在题材上,我把小孩子们喜欢的动漫人物加入到糖画图案中,创造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同时,改良了配方,创造出能永久保存的糖画;技法上,把刮片和线条组合使用,使造型更为灵动。”曹冉说。


图片


为了学习先进的技艺,曹冉拜师省级非遗大师戴武林先生。曹冉认为,只有突破原有形式的封锁,糖画才能有所发展。“我最近打算将‘国潮’元素加入到糖画中,这样年轻人会喜欢。我还准备设计糖画文创,比如挂坠配饰、展示用品、包装材料等,进一步提高糖画的实用意义。”

观之若画、食之甜蜜,糖画不仅仅是味道的记忆,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些年,我也致力于糖画的推广,有幸参加过世界达沃斯论坛,把糖画带给国外的朋友,让糖画成为一张文化名片。我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看见糖画。”曹冉说。




■  校 对丨李晓翠  程子钊  谢凌怡

■  审 核丨牛艺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