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著名建筑师张永和表示,建筑设计师应带着偏见来看建筑,因为大众的审美往往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02张永和的最新作品春阳台艺术文化中心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塱头古村,采用聚落式格局,融合展览、阅读、观演、研学等功能空间。
03除此之外,春阳台艺术文化中心以塱头古村中常见的红瓦、青砖、素混凝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立面上的月牙形开窗是其标志性建筑符号。
042024年9月27日,雕塑大师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的特展在春阳台艺术中心正式开幕,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
05张永和认为,城市应该有基本的便利,如就业、上学、购物、医疗等,否则就不是一个好城市。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张永和,建筑师、建筑教育家。
1956年张永和出生于北京,1981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毕业后,赴美留学,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建筑硕士学位。
张永和是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的首位华人,也是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审的首位华人。
张永和最新作品——春阳台艺术文化中心,坐落在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塱头古村,2023年4月建成后,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本期《问答神州》吴小莉在春阳台对话张永和。
千年古镇新地标——春阳台艺文中心
不得不说,最初我也不确定怎么盖这个房子能振兴这个村落……
吴小莉:2021年,你第一次到塱头村,当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张永和:第一印象其实是这个古村保护得特别完整。我在做春阳台这个项目之前,我不了解塱头村,它实际上是一个大概有760年历史的古村,有比较好的书香传统,这变成一个契机——书香加建筑,他们想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试点。
我不得不说,当时我也不确定,怎么盖这个建筑能振兴这个村落,反正他们就是说,你一定要来看看,我其实没想到这村子这么棒。
春阳台建筑采用聚落式格局,融合展览、阅读、观演、研学等功能空间;以塱头古村中常见的红瓦、青砖、素混凝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立面上的月牙形开窗,是春阳台标志性的建筑符号。
张永和:我叫我们这个建筑是“村二代”,一定要和这个村子靠拢,但是又绝对不是模仿村子,你看得出来有一些原来的基因,材料有红瓦、有青砖。
吴小莉:你很巧思的是,不会用瓦做成古老的屋顶,你把红瓦是嵌在砖墙里面。
张永和:对,在墙上用了屋顶上的瓦,把瓦这个材料换了地方,等于玩了一个小游戏。
张永和: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工匠
它不是一个光鲜亮丽的房子,而是一个“灰头土脸”的房子,其实用一些材料也可以让它相对漂亮,可是我们不让它漂亮……
2024年9月27日,雕塑大师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的特展在春阳台艺术中心正式开幕,有共计79件艺术家的原作展出,此次特展也是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文化之春系列活动之一。
2024年国庆期间,春阳台艺术文化中心日均参观人数达2000人,总客流接近15000人。
吴小莉:据说是法国大使馆的人看了塱头村,看到了春阳台,说要在这里办一个中法建交六十年的特展——雕塑大师贾科梅蒂作品展,是这样吗?
张永和:差不多。是贾科梅蒂基金会的负责人,可能是通过法国大使馆就来了,看了之后她就很喜欢这个建筑。我和她第一次见面时,她说她们是为了建筑来的,她说的这个建筑分两个部分,是说春阳台的建筑,也是说塱头村,实际上这是中国几百年间建筑的演变,都在支持着现在能在文化上和国际交流。
吴小莉:你做出了春阳台艺文中心之后,这里也成为了一个网红打卡地,这在你的意料之中吗?
张永和:这是我们希望的,可以说算是我们的想法实现了。
吴小莉: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没有一些遗憾?
张永和:遗憾每次都一堆。实际上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工匠,我指的是对待材料、也对待建造的一个态度。所以它不是一个光鲜亮丽的房子,是一个“灰头土脸”的房子,其实用一些材料也可以让它相对漂亮,可是我们不让它漂亮。所以也是给它一个年代感,也给它一个能跟城市形成对比的、更乡村的一种质感。
什么样的建筑才是城市真正需要的?
一个不能逛的城市,不是一个好城市……
张永和:我1992年回国做建筑实践,在宁波盖起的房子,是1991年我在美国时画的房子。那些小房子是比较实验性的,我考虑的问题是,到底人能够怎样的生活?
宁波四栋坊宅
吴小莉:我在香港居住,香港的小渔村开始建设成摩天大楼时很有特色,你怎么看待香港的建筑?另外香港很快要有新的建筑群了。
张永和:对,北部都会区。
吴小莉:还有明日大屿。你有什么样的建议?
张永和:现在的香港,它的发展是建立在一个“大疏大密”的逻辑上。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沙田,沙田整个就业、商业、住宅的空间,可以说是垂直的、集中的,后来公共交通都通过来了,周围则青山绿水。
经过一百年,香港的建设用地,用掉了大概24%,隔壁的深圳在四十年里,百分之百的建设用地都用光了,这是通过一个很合理的规划,其实给香港带来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然后非常发达的公共轨道交通,把这些点连起来,这个模式我觉得在当时来说是很合理的,可是再往下发展,不应该再这样做了。把香港岛老城市的做法,多层、高密度、一个步行的环境带到北都,我觉得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
最近我和鲁力佳(张永和夫人)常去香港,总住在太古广场,我们头一次住在一个购物中心里,感觉挺特别的。
吴小莉:那个购物中心上面都是酒店,旁边有很多的住宅。
张永和:是的。我觉得城市应该有基本的便利,就业、上学、购物、医疗等,否则就不是一个方便的城市。但是如果有选择,人为什么要生活在城市里,难道就是为了这些东西吗?其实还是要有城市的享受和乐趣。如果一个城市不能逛,就不可能是一个好城市。
有人说你没什么“大作品"?
张永和:在过去四十年中,中国有发展机会,很多建筑师在这里盖很大很大的房子。我们也盖过大的建筑,像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整个是我们设计的,一共十八万平方米。可能比起有些典型的中国设计院,肯定是小的,但是我觉得大小倒不是真的问题,不管是大是小,怎么能够把建筑设计学在一个项目里往前推一点,是我最感兴趣的一个事。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
吴小莉:上世纪九十年代你在内地的时候,其实有很多机会,包括有很多的地产商也找过你,但你不太愿意,是你对做什么项目比较挑?
张永和:到今天我可能还是适应不了房地产的建筑思维逻辑,我说的建筑思维逻辑是那种真的原创,是在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上去推动建筑学发展。可是房地产的思维需要能够和销售更结合,而不是和使用更结合,使用的革新对他们来说常常是冒险的。所以房地产最希望在一个成熟的平面或户型上,做一些很小的改动,当然做的那些也可以说是一点创新,但最好能叫出来、说出来。
所以最终可能我也不太愿意、不太感兴趣去做那种工作。可我说实话特别矛盾,另一方面我也希望有机会可以做那样的项目,特别是对于城市高密度住宅,想想还能有什么可能性……
两代建筑师的“争论”
其实我比我父亲更保守,我走的路是越来越往回走……
张开济(1912-2006)
张开济(张永和的父亲),著名建筑师,曾任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代表作:天安门观礼台、钓鱼台国宾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北京天文台、三里河“四部一会”建筑群、百万庄小区等。
吴小莉:你父亲属于上一代的中国建筑师,你是属于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你对于父亲的地标式建筑有不同的意见,你把它们叫做“物体建筑”。
张永和:其实我父亲受的那种那建筑教育和我是一样的,有一个很基本的空间组织的概念,材料、结构的运用也都非常讲究,当然也清楚建筑要和城市环境有一些关系。
我父亲老要跟上时代,他就开始学现在的建筑是什么样。当然我那时候好多事情也没想太清楚,我走的路是越来越往回走,越来越保守的,其实我比他更保守,我父亲特别不保守,他那时候就和我讲,以后你就不用画透视图了,可以用计算机画了,但那时他根本就没见过计算机画图。
吴小莉:你知道你们的想法不一样,后来你们对这个话题有讨论吗?你能够理解他那个时代的背景了吗?
张永和:没有,我其实不太会沟通,我特别后悔和遗憾的一件事,就是我和父母没有很好的沟通。当然我和我的母亲没有这种职业上的问题,但是我也没有和她很好地沟通,但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其实我妈是很了解我的。
张永和与母亲
吴小莉:她说了什么让你觉得她了解你?
张永和:她其实知道我很笨,所以我特别不适合做建筑实践,她希望我教书,她知道教书对我比较容易,所以当我要去麻省理工学院、回到学校的时候,她当时松了一口气,但是后来发现我不愿意放弃在国内的实践,她心又揪起来了。
吴小莉:她说你很笨?但春阳台等作品不都是你设计出来的吗?
张永和:对,可是这个是我吭哧吭哧干出来了,没有那种灵动的东西,从来也没有。
吴小莉:每个人都带着天赋来到世上,你也带着你的天赋,很幸运的是,你把你的天赋放在了一个你喜欢的事情上,而且做出了成绩。所以你刚才说,建筑设计师是带着偏见在看建筑,其实有时候你们的偏见就是大众的审美。
制作人:韩烟
编导:郑书筠
编辑:金芃
今日视频推荐:
·房秋晨:中国承包商过去10年上亿美元项目有5400多个 为各国注入了新动能
·高望:2023年全球气温比工业化前高1.5摄氏度 超出这个温度将面临严重灾难
·曾红鹰:中国正逐步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