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晚
文昌市3名村民在文城镇一家饭店
食用擅自捕捉的癞蛤蟆后出现严重中毒
医院鉴定是吃癞蛤蟆所致
目前1人经抢救无效不幸死亡
另外2人还在医院抢救
3人吃癞蛤蟆中毒
1人死亡2人仍在救治
“文昌确实有3名村民食用癞蛤蟆后出现中毒症状,痛心的是1人已经死亡。经鉴定他们3人是吃癞蛤蟆导致中毒,另外2人还在医院抢救。”10月15日,文昌市有关部门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丈夫张某奋29岁,还这么年轻,希望好心人能够伸援手救救他。”15日,悲痛欲绝的阿静说。她家住文昌市文城镇横山村委会姓张村,和丈夫张某奋育有一个女儿,今年才7岁。
记者了解到,张某奋在文城开了一家饭店。10月13日晚,张某奋和同村的张某及文昌市昌洒镇的一位朋友一同吃饭喝酒,并食用他们自己捕捉的癞蛤蟆。饭后不久,他们3人便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和腹泻的症状,立即被送往文昌市人民医院抢救。医生经初步诊断是食物中毒引起。
“由于我老公病情迅速恶化,很快被转入重症监护室抢救。但在一起聚餐的张某因食物中毒过重,内脏急剧衰竭导致治疗无效去世了,如今我老公还在努力治疗中!”阿静说,医生告诉她,张某奋出现多处内脏衰竭,因病情严重,已经转院到海口的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救治。“我老公躺在ICU病房治疗,如今靠着各种医疗器械和进口药物维持生命,每天的花费高达1万多元。”焦虑的阿静显得万般无助。
张其奋在医院治疗,未脱离生命危险。 家属提供
“如今,我老公的病情依然没有明显好转。医生说他还处于生命危险期,需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治疗和监护。然而高昂的医疗费用让我们这个普通家庭难以承受。我们已经用尽了积蓄,也向亲朋好友借了不少钱,但远远不够。”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阿静恳请社会各界好心人士能够伸出援手,帮助她们一家渡过难关。
村民积极捐款
好心网友捐了6万多元
文昌市文城镇横山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张其旺告诉记者,该村委会2名村民食用癞蛤蟆后出现中毒,1人抢救无效死亡,另外1人张某奋还在医院全力抢救。“这事让人痛心啊!毁了家庭。事发后,村里人也在积极为张某奋捐款,张某奋的妻子也在网上发起水滴筹,好心网友已经为他捐款6万多元,希望他能够康复。”张其旺告诉记者,在一些乡村,雨后会出现很多青蛙、癞蛤蟆等,不少村民会去捕捉。“抓这些野生动物违法,而且癞蛤蟆宰杀时处理不好,吃了容易中毒。”张其旺说。
“13日晚,有3名文昌村民送到我们医院急救,经检查是食物中毒。1人病情严重已经去世,另外2人转到海口治疗了。”文昌市人民医院的林医生对记者说。
经医学鉴定,张某奋是食用癞蛤蟆导致中毒。家属提供
10月15日,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陈医生告诉记者,经医学鉴定,张某奋是食用蟾蜍(即癞蛤蟆)导致中毒,出现休克和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目前还在全力抢救。
医生:一旦食用癞蛤蟆中毒
要立即采取措施排除毒素
“癞蛤蟆是中国传统名贵药材之一,是六神丸、梅花点舌丹、一粒珠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在文昌市文城镇经营中药店的黄兴浩告诉记者,癞蛤蟆的毒囊很致命。
文昌市人民医院的专家也表示,癞蛤蟆可以用来治病,但它含有毒素,要经过特别的工序去毒,市民切勿随意食用。
“癞蛤蟆身体表面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其分泌出来的黏液含有剧毒,对人体心脏、消化道及中枢神经会产生损害。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会出现昏迷,甚至会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文昌市人民医院的林医生提醒,违规食用吃癞蛤蟆中毒可能导致生命危险,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要立即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此外,皮肤染毒也要迅速用温开水冲洗,并尽快到医院就诊。
文昌市林业局:
野生癞蛤蟆受法律保护
不得随意猎捕出售
据了解,癞蛤蟆学名蟾蜍,属水陆两栖爬行动物,皮肤粗糙,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皮脂腺,在耳后的一对最为发达,称为耳后腺,其分泌的白色乳状液体或黄色液体——蟾酥,就是蟾蜍毒性的来源。蟾蜍喜湿、喜暗、喜暖。白天栖息于河边、草丛、砖石孔等阴暗潮湿的地方,傍晚到清晨常在塘边、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旁或房屋周围觅食,夜间和雨后最为活跃。野生蟾蜍不仅是农作物、牧草和森林害虫的天敌,而且是动物药——蟾酥的药源。但要合理开发利用,不能乱捕滥捉。
“野生蟾蜍属于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根据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三有动物’即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随意猎捕和出售。”15日中午,文昌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10月,国家林草局就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于蟾蜍等19种野生动物,《通知》规定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但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养殖。对于这19种野生动物,另外,《通知》还要求林草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分类制定管理措施和养殖技术规范,加强政策指导和服务,强化日常监督管理,严格落实防疫检疫相关要求。
品尝“野味”中毒事件频发
警惕误食有毒野生动物
先从认识这些有毒动物开始
河豚鱼
河豚鱼,又称“气泡鱼”“气鼓鱼”等,大部分生活在海洋中,但在淡水河流及海洋、河流汇合处也可发现,其体背、侧面的斑纹随种类不同而各异。河豚鱼因其含有河豚毒素,食用后易因中毒而导致人员神经麻痹,进而发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全身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因心跳、呼吸停止而危及生命。河豚毒素潜伏期一般为0.5~3小时,目前尚无特效的解毒药和治疗方法。
铜铸蟹
铜铸蟹,又称铜铸熟若蟹,头胸甲壳呈横卵圆形,背部隆起分区明显,表面光滑。全身表面呈青绿至紫褐色,其间有白色,褐色与青橙色的不规则花纹,形成特殊的斑驳色彩。可能含有麻痹性生物毒素,中毒病人表现为口唇、手脚发麻、步态不稳等症状。
蟾蜍
蟾蜍是两栖动物,俗称癞蛤蟆,身体表面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其分泌出来的黏液含有剧毒,对人体心脏、消化道及中枢神经产生严重损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的会出现昏迷,甚至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蟾蜍的毒性物质,不单存在于耳下腺和皮肤腺,其毒性物质还存在于肌肉、肝脏和卵巢。蟾蜍可作中药,但必须通过加工。含蟾蜍成分的中药如果过量服用,也会导致中毒。
织纹螺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等,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海南沿海。织纹螺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织纹螺含有河豚毒素,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对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
来源:南国都市报 记者:吴岳文, 南海网,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