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油田CCUS 脚步不“封”向“新”行

莽莽草原,飒飒秋风。十月的吉林油田大情字生产一线正“马达”声声,向祖国献礼。

图片

多年来,在国内尚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的困难情境下,吉林石油人凭借“封碳不封思想,用碳先用担当”精神力量,敢为人先,奋发实干,创造了CCUS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业绩,形成了陆相油藏CCUS-EOR全产业链配套技术系列,建成了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全流程CCUS-EOR 示范项目,成为该项业务当之无愧的开创者、引领者、推动者,更成为端牢能源饭碗、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践行者。

敢为人先

从无到有的开创者

吉林油田是典型低渗透油田,传统注水开发采收率不到30%。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日益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的大背景下,老油田如何在提高原油采收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同时,又能低碳减排,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

广大科研人员一直在苦苦寻找着“一举两得”的秘籍。

几经艰难探寻,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吉林油田率先启动了CCUS-EOR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应用试验项目。2003年,又抽调精兵强将组建项目团队,在调研国内外CCUS-EOR科技研发与现场实践基础上,开始了一场将二氧化碳这个“温室杀手”变身为“环保先锋”的彻底革命。

图片

2005年,伴随着科尔沁草原深处熊熊燃烧的火炬,吉林油田发现了中国陆上第一个火山岩气田——长岭气田。其高达20%以上的二氧化碳含量,对吉林石油人而言,既有清洁环保开发难之痛,又有找到了稳定“碳源”的欣喜。2006年,中国石油依托国家重大专项等成果,率先提出了含二氧化碳天然气开发及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一体化(即 CCUS)理念,设立了中国石油重大科技专项,并决定在吉林油田开展先导试验。2007年,大情字井油田黑59区块的6个井组,成为先期“试验田”。此后,黑79、黑46区块扩大试验步伐不断加快。

然而,伴随着试验规模不断扩大、试验效果频频向好,二氧化碳低成本注入、循环注入等需求又接踵而至,怎么办?

犹如种子破土而出,必须经历黑暗挣扎一样,碳路人“封碳不封思想”,终用创新和担当迎来了光明的绽放。

图片

2017年,吉林油田在国内首次成功实现二氧化碳捕集、输送、注入、驱油、埋存与循环注入全流程,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此后,从连续油管注气新工艺到国产高压注入压缩机,从集中式超临界循环注入到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吉林油田CCUS业务逐步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截至目前,累计注入二氧化碳317万吨,实现了国内最大规模碳注入,相当于植树近2800万棵、近150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的减碳效果。

锐意创新

从弱到强的引领者

借鉴同宗同源的大庆油田经验,吉林油田科研工作者守正创新,自2012年起,在黑79区块进行了小井距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全生命周期评价试验,全力挑战提高采收率极限。截至目前,实现注气43.2万吨、增油6.99万吨,提高采收率 25%以上,增产水平在全油田,甚至在整个中石油范围内遥遥领先。

图片

自此,CCUS业务领域科研人员创新路上不停歇,一边做给员工看,一边带着员工干,同舟共济,锐意进取,不断引领CCUS项目再攀高峰。目前,该项目已发展成为国内二氧化碳集中式注入最早、工艺流程最全、HCPV数最大、驱油效果最好、二氧化碳埋存量最多的CCUS品牌项目。

在技术创新上,经过多年攻关和实践,研发形成了工业二氧化碳捕集输送、驱油埋存等十大核心技术,在国内率先走通了二氧化碳捕集输送、集输处理和循环注入全流程。现拥有CCUS技术专利30项、标准25项,专著14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

在管理创新上,建立了科研-开发-生产-安全一体化管控平台,创新形成了“五精”CCUS 管理模式,累计形成管理标准238 项、工作标准387项,填补了同行业空白。同时,融合智能化管控理念,全面打造CCUS+效益发展升级版。

奋发实干

从强到恒强的推动者

吉林油田广大CCUS业务人员不断内驱型成长的同时,始终胸怀全局,变“独奏曲”为“协奏曲”,推进CCUS发展成果在石油石化行业形成互鉴互补、整体提高的良好态势,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吉林方案”。

建立“产学研用”新模式。在人才培养上,不断厉兵秣马,提升内部CCUS业务人员向“新”力的同时,还以顶尖技术为依托,构建国内首套CCUS培训体系,在整个中石油范围内打造一流人才“孵化器”。秉持开放共享理念,联合石油石化企业、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打造技术研发平台,全面推进CCUS 技术进步、推广应用和成果共享。

打造CCUS 发展“联合体”。以“CCUS技术源于中石油、更要服务于中石油”的责任和担当,坚持实施有形化成果转化,逐步对外拓展个性化服务项目,现已先后为长庆、大庆等油田提供着CCUS 方案设计、技术研发、运维管理等技术服务。

多年来,作为“独门秘籍”,吉林油田CCUS业务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和青睐,生产现场累计接待行业专家、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等2000多人次,并多次代表中国石油受邀参加各类国内国际交流展会,成为中国石油对外技术交流的靓丽名片。(吉林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