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北京人艺第二代《茶馆》的演出场次达到374场,追平由老艺术家主演的第一代《茶馆》的佳绩。作为“北京人艺当之无愧的镇院之宝”“中国话剧的宝”,《茶馆》的神话仍在延续。10月14日晚,《茶馆》正式拉开北京人艺在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驻演大幕。数年未在上海齐聚的强大演出阵容,开票后迅速售罄的三场演出,堪称沪上年度舞台盛事之一。演出前一天,记者见到《茶馆》主演梁冠华,听他讲述作为掌柜“王利发”、作为一名演员的感悟。
每个时代都能在《茶馆》里看到现实
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挑梁的《茶馆》造就了中国话剧舞台上无法替代的璀璨奇观。“我演过黄胖子,排过刘麻子的C制。”与第二代里的许多演员一样,梁冠华也曾在初代《茶馆》里配演。二十出头的年纪,和前辈们在台上演出,梁冠华的心情非常纯粹——“就是紧张,没别的”。在他的记忆里,生活里看上去普普通通的老先生们,一上台,一张嘴,就仿佛变了一个人。“能够和他们在舞台上有这样一种交集,是幸运。”
1992年,北京观众在首都剧场隆重送别了第一代《茶馆》。随之而来的,是《茶馆》沉寂的七年时光。经过漫长的等待后,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等在1999年接棒主演,第二代《茶馆》自此出世。前辈缔造的舞台成就在前,观众“继承下来了”的评价足够让后辈满足。“我们是站在高峰上再攀登的一代人。只有一代代能传承下去的作品,才称得上‘镇院之宝’。”梁冠华对记者表示,“25年来,我们的配合越来越成熟,可以安慰自己,我们把班接下来了。”
一本本写满字的“账簿”称得上是梁冠华这些年饰演“王利发”的缩影。2005年后,梁冠华养成了“记账”习惯。《茶馆》第一幕,“王利发”有着一段时间较长的空闲。看着桌上的笔墨本子,在舞台后方等戏的梁冠华兴之所至地记录起来。前一晚演出自己的表现哪里不够好,谁在舞台上吃了“螺蛳”,观众的反应如何……《茶馆》的台前幕后得以在“账簿”里瞥见一隅。
无论是初版还是第二版,每一轮《茶馆》演出总能受到观众的热捧。老舍文本隽永的魅力、演员们稳定的演技发挥都让作品在时间的流转中层层镀金。即使如今已将自己甚至其他演员的台词都背得滚瓜烂熟,梁冠华每每演出,都还是能咂摸出新滋味。“每一个时代看《茶馆》,都能从中找到与现实的照应。这就是经典,这就是老舍先生的高明之处。”
表演不是“直奔结果”的艺术
不久前举行的“飞天奖”颁奖典礼上,一段AI短片让《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梁冠华饰演的“张大民”又闯入观众的记忆中。如今回想起这部代表作,梁冠华认为导演沈好放对人物节制的处理方式给了他深刻的启发。在他看来,表演不是“直奔结果”的艺术。“喜剧一定要挖它背后忧伤的东西,悲剧则是要尽量找到体现欢乐的元素,这样的表演才够深刻,才能引出观众自己的思考。”
耕耘舞台表演之外,梁冠华在影视剧领域同样是一名“劳模”。虽然高产,梁冠华对剧本的要求始终坚持一条——必须要有人物。他笑称,这是在北京人艺“落下的毛病”,“人物混沌不清,没有‘挖头’,我就没有创作的欲望。”深挖角色、揣摩剧本,这也是梁冠华对于青年演员的建议,“剧本如果写着‘青春洋溢’,应该去想‘青春洋溢’的背后是什么,人物不应该是概念化的。”
短视频流行的年代,观众的审美正经历着重塑。电影、电视剧都在呼吁年轻态的更新。作为话剧经典,《茶馆》需不需要变?“《茶馆》的精髓不能变,艰苦的排练才让作品达到了和前人一样的水平,这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梁冠华直言不讳,“演员肯定要变,要有新鲜的血液加入进来,我会演到年轻人接棒的那一天。”
作者:王筱丽
文:王筱丽图:主办方供图,叶辰亮 摄编辑:李婷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