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路新景观丨用光影定格上海舞台艺术的魅力瞬间!文化,正与这座城市共生共荣

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17日开幕,开幕式演出舞剧《李清照》的剧照已被列入“繁花绽放——新时代上海舞台艺术作品摄影展”,此展今天于中华艺术宫开幕。正值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之际,上海首次以摄影展的方式,充满创意地为舞台艺术“捋”出一条面向观众且通向美好的欣赏之道。

图片

一批彰显城市气质、传递城市精神,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十年间舞台艺术作品汇聚该展。上海舞台艺术工作者近十年完成160余部大型创作,获得包括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文旅部“文华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田汉戏剧奖等在内的40多项奖项。

百部精品:从“高原”走向“高峰”


该展第一板块“一路繁花颂芳华”,聚焦10年间先后获得国家级重要荣誉,以及在全国乃至国际性节庆展演、活动中精彩亮相的剧目。其中包括一票难求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杂技剧《战上海》,以及广受欢迎的歌剧《晨钟》、话剧《家客》、芭蕾舞剧《哈姆雷特》、京剧《七侠五义》、昆剧《牡丹亭》、沪剧《挑山女人》《敦煌女儿》等。

图片

图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祖忠人 摄

2016年上海市委宣传部提出“力争在五年内推出文学、影视、舞台艺术、美术、群众文艺、网络文艺等六大领域的100部精品佳作”。八年间,上海先后举办了8次全国范围内的剧本剧目研讨会,邀请百余位专家为上海舞台艺术创作的选题、剧本、剧目集中研讨。五年间,共研发了98个有效选题,其中80%以上搬上了舞台,推动上海舞台艺术从“高原”攀上“高峰”。

守正创新:“最中国”也“很国际”


展览的第二部分“姹紫嫣红开遍”,出自昆剧《牡丹亭》的唱词——如何根植戏曲、民乐等传统文化,又符合时代审美潮流是当前院团在转型期最关注的话题。

图片

图说:昆剧《牡丹亭》 言布  摄

这一展区汇聚的剧目是本身凸显了坚守剧种特色,同时兼顾国际视野和时尚潮流的优秀作品,包括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宝塔山》、民乐《海上生民乐》、歌剧《义勇军进行曲》、话剧《追梦云天》、舞剧《李清照》、杂技剧《天山雪》、都市喜剧《宝兴里》、昆曲《临川四梦》、京剧《红色特工》、儿童剧《成长的快乐》、话剧《哈姆雷特》、音乐剧《贺绿汀》等剧目剧照。

在上海十分活跃的区级、民营院团构成了这个板块的重要内容。滑稽戏《蒸蒸日上》、沪剧《早春》、昆曲《春江花月夜》、音乐剧《赵氏孤儿》的精彩画面仿佛将观众带回演出现场。

图片

图说:《赵氏孤儿》 黄映洲 摄

这些画面是源于2015年《关于推进上海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出的24条举措后逐渐“闪光”的。个性化地针对各个院团,围绕人才、资金等问题逐个解决,激发了文艺创作活力。

文旅融合:在“码头”激活“源头”


该展第三板块“风景这边亦好”,围绕“演艺大世界”,以“亚洲演艺之都”建设进程中观众缘绝佳的剧目为主,例如,大剧院中心“东方美学三部曲”——舞剧《白蛇传》、昆剧《浮生六记》《重逢‘牡丹亭’》;文化广场音乐剧系列《也许美好结局》《基督山伯爵》;东方艺术中心的自制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向延安》、舞剧《雷雨》;沉浸式演出《不眠之夜》以及亚洲大厦、大世界演艺新空间等。

图片

图说:沉浸式演出《不眠之夜》 江帆 摄

这些具备长三角地区乃至中国甚至海外吸引力的剧目,也是彰显文旅融合成果的实例。2018年,“加快推进环人民广场演艺集聚区建设”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后定名为“演艺大世界”。在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中,不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高光时刻,都被收录在这个展览中。

演艺,正与这座城市共生、共融、共荣。另有31幅精选作品已在陕西南路地铁文化长廊亮相。在中华艺术宫为期一个月的展览期间,剧作家罗怀臻、著名表演艺术家梁伟平、舞台艺术摄影师祖忠人等还将举办公益讲座,与观众面对面。(新民晚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