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积累、晨读晚诵…《何以山西》进校园 解锁新打开方式

近期,山西晚报《何以山西》以独特的魅力,不仅成为旅游打卡的热门之选,更如同一股清新的文化之风,悄然吹进了校园,在师生之间广泛传播。摘抄积累、晨读晚诵……《何以山西》以多样的打开方式,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新窗口。


图片

图片


10月14日,山西省实验小学六年八班教室里,张航睿同学在积累本上,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抄写下了《何以山西》首版上的文字:“悟空,一只有血有肉的猴子,一个在磨砺中淬火成长的传奇……”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专注与认真,仿佛在与书中的文字进行着一场深入的对话。


图片


阅读积累中的文化传承


近期,六年八班学生的每日阅读积累内容都围绕《何以山西》展开。32个版面,每日一篇好文的积累,成为学生们探索家乡之美的奇妙旅程。班主任宋倩颖老师,怀着对学生成长的深切关怀和对家乡文化的热爱,打算用一个月的时间,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的方式深入了解家乡。


图片


宋老师深知,阅读积累需要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孩子愿意接受、摘抄和记住的氛围。在她的引导下,六年八班的学生沉浸在《何以山西》的世界里,感受着家乡文化的博大精深。


刘丹宁同学在每日的积累中,对家乡山西有了全新的认识。“山西,中国之宝藏,是那美若天仙的小西天,是万佛凝视之时的庄重,是优美凉爽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萨化为一草一木的神圣,是云冈石窟一尊尊大佛庄严慈祥的目光。读了《何以山西》,我感觉自己看的不仅仅是书,而是跨越千年、隐藏着无尽宝藏的山西。”她的文字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文化的敬仰。


刘子淇同学也发表了自己的感悟:“山西——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何以山西》,何为山西?我看到的是家乡山西的大好河山,领略到了应县木塔之美、小西天之气派、铁佛寺之壮观……”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乡的美丽画卷,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山西的独特魅力。


晨读晚诵中的文化韵味


“本次我们班级《黑神话:悟空》主题的积累,《何以山西》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宋倩颖老师说。学生们可以从当下时代的文化标准入手,积极探寻、辨识“悟空”文化的继承点和弘扬点,并在内心意识中播下“悟空”文化的种子,在深度继承和积极弘扬中生根、发芽。


阅读《何以山西》,学生们不仅能够通过文字触摸山西的历史文脉,还能以文本为载体,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在这个过程中,“悟空”这一文化符号,成为连接学生与家乡文化的桥梁,它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家乡的历史文化,发现其中的闪光点。


除此之外,班里很多同学选择将《何以山西》当成晨读晚诵的内容发在阅读群里进行打卡。清晨的阳光洒在教室里,同学们清脆的读书声响起,仿佛是在与历史对话,与文化共鸣。“读完《何以山西》,我感受到山西古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老祖宗的惊人魄力与智慧。”白泽瑞同学的话语,代表了许多同学的心声。


在晨读晚诵中,同学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朗读水平,更在潜移默化中,将山西文化的精髓融入血液中。他们用声音传递着对家乡的热爱,用情感诠释着对文化的理解。


老师的引领与文化传播


宋倩颖老师在《何以山西》发行出版的第一时间就收藏了一本。翻开,她立即被精美的图片和文字所打动,尤其是“悟空之眼看国宝”部分,以山西古建等元素为基础,展现了传统建筑的魅力,且其中蕴含的文化更是孩子们应该接触的。


在平时的学习中,宋老师看到好文或者好词好句,都会及时在班级的阅读群里分享,并要求学生积累下来。这次她决定将《何以山西》推荐给学生,是希望他们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家乡的美,传承家乡的文化。


宋老师表示,作为一名山西人,她明显感受到这次“悟空”爆火带给山西的流量与热度,看到自己的家乡被众多外地游客所熟知并愿意来打卡,她感到很自豪。她认为,每位山西人都应是山西文化忠实的推广者,所以她希望学生也能通过阅读《何以山西》特刊了解山西文化,做好文化“传播者”,将对家乡的热爱变为实实在在的宣传。


在宋老师的引领下,六年八班的同学们正以自己的方式,传承着山西文化,让这颗文化明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他们用阅读积累书写着对家乡的热爱,用晨读晚诵传递着文化的力量。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继续在文化的海洋中遨游,不断探索,不断成长,为家乡文化的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何以山西》线下购买渠道包括


1. 游“悟空”路线,在景区购买;


2. 在山西境内车流量较大的19对高速公路服务区购买;


图片


3.太原市双塔公园文创店、迎泽公园文创店、太原古县城太原有礼、锦绣书局均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