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寺,位于安徽宿州萧县白土镇戴村,始建于公元 425 年,乃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之子刘义隆所建。因一山中劈,双峰壁立,过此步步登高,如上天门,故而得名天门山,寺庙也因此山而得名。其历经元、明、清各朝,均香火鼎盛,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
秋日的天门寺
天门寺院三面环峭壁,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造型古朴端庄。建筑分为三进三阶,楼台殿宇分布在两旁,住宅是典型的中原传统汉族建筑。受地形限制,大雄宝殿偏离中轴线,依靠北侧的崖壁而建,北墙与岩体相嵌,岩体下一块巨石伸于大殿内,佛像坐落于巨石上。
“天门寺建筑依山就势,造型古朴端庄。寺院三面环峭壁,分为三进三阶,楼台殿宇分布在两旁。其坐西朝东,木石结构,受地形限制大雄宝殿偏离中轴线,依靠北侧的崖壁而建,北墙与岩体相嵌,岩体下一块巨石伸于大殿内,佛像坐落于巨石上,如此独特的建筑格局,在众多寺庙中独树一帜。”
主要景观有:
• 益泉:又名蚂蚁泉。明代萧县一知县郑公游天门寺,发现此泉大旱之年不竭,每于春旱时为山下百姓提供浇苗点种之便,便将此泉改名为“益泉”。最旱时水深也是一米余,且水位不再下降。
• 砚墨池:又名洗墨池、砚墨泉、墨泉,水池一米见方,深二米余,泉水旺盛,旱时不涸,雨天不溢,四周石壁及池底石块皆呈黑色,故观水色墨黑,相传当年孔圣人曾在此洗墨。
• 桃花洞:在天门寺上方十余丈处,倒悬的松柏荫蔽洞门。相传过去一狐狸精常变作美女立于洞口,手持桃花勾引寺内僧人,但全寺众僧无一人为女色所动,妖女怒而将桃花抛洒,因之洞门周围又于苍松翠柏间长满了桃树,每年阳春三月,这里翠柏生辉,桃红片片,蔚为奇观。
• 千佛塔:寺内有纯铜铸造的佛塔一座,七层六面,每面有佛像24尊,共计1008尊,故称千佛塔。
• 晒书台:传说孔子在萧县讲学,路过此地时遇大雨,书被雨水打湿。天晴后孔子把书放到草丛上晾晒,后来这片草就再也抬不起头来了,此地便被叫作“孔子晒书台”。
• 圣场寺:又名二圣寺,建在天门山峰顶,是当年孔子讲学的地方。后人为纪念此事,在圣人场前盖起了圣场寺。
“寺内有一棵 2600 年树龄的银杏树,枝盛叶茂,四人方能合抱,其树干既高且直,据考证,该树干高为国内银杏树之最。这棵古树见证了天门寺的兴衰变迁,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还有生长在岩石间形态各异的青檀树,它们盘根错节,顽强地生长在峭壁之上,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天门寺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经常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众多学者、艺术家前来参观、研讨。在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相互碰撞,为天门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