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新干线·散文」文哲|寻访“两德故里”,弘扬“两德精神”

关注我们









图片

作家新干线




寻访“两德故里”,弘扬“两德精神”

图片




据说,四川省仪陇县是遐迩闻名的“两德故里”,这里孕育了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和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张思德同志。为纪念两位革命先辈,党和政府专门拨款修建了朱德故居纪念馆和张思德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书写了一本厚重隽永的红色经典。不仅如此,这里还有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浴血奋战的身影,而且至今仍保留着红九军政治部旧址、长胜苏维埃遗址等红色印记。
好风凭借力,助我圆梦境。巧借国庆黄金周公休日之契机,10月3日清晨,笔者从重庆菜园坝客运站轻装出发,正式开启了寻访“两德故里”传承红色基因之旅。幸运的是客座上紧挨着的是一位仪陇籍姓田的文化老人,言谈举止文质彬彬。途中客车经过华蓥山地带,要穿越华蓥山大隧道,得知笔者是外来游客时,热情健谈的老人简要讲述了当年双枪老太婆打游击的传奇故事。在经过广安地界时,又简单介绍了邓公的传奇人生和卓越贡献。打听到笔者此行的目的之后,见多识广且颇具文采的老人又补充介绍说,仪陇是一幅色彩斑斓的乡村画卷。他掰着手指概括道,一是美在文化绚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留下了《鲜于氏离堆记》的真迹,唐代诗人元稹写出了“新政县前逢月夜,嘉陵江底看星辰”的千古绝句;二是美在多彩田园。在仪陇,千亩桃花的醉人芬芳、万亩柑橘的甜蜜果香,勾勒出“业兴家富、村美人和”的绚丽画卷;三是美在味觉盛宴。传承三百年的客家水席让人大快朵颐,客家美食,让人垂涎欲滴。为及时回应老人家的热情,笔者也简单诉说了朱德、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和杨尚昆等川籍老革命家在山西省太行山区、太岳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并逐步使人民武装力量发展壮大的非凡功绩。
接下来,热情不减的老人又继续介绍说,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区位于马鞍镇,整个景区由琳琅山、柏杨湖、蓬莱阁、插旗山景区和马鞍古镇五部分组成。其中,核心景区由朱德故居、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等核心景点组成。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党员干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是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红色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朱德故居,位于马鞍镇琳琅村朱家大湾,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土木结构房屋,为川北农家小院。朱德从9岁开始在这里住了14年,度过青少年时期。屋内按照朱德离家时的原貌陈列着朱德及其家人使用过的物品,屋侧的“双柏树”“琳琅井”是朱德当年劳动、生活、学习的见证物。故居依山临涧,背北向南,大体分为三个部分:正面堂屋、卧室、厨房,为土墙青瓦结构;左侧是蚕房、作坊、农具房,系穿投木建筑;右边的猪栏牛圈是木架草房茅舍。朱德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朱德故居被国家评为AAAAA级景区。1999年8月1日,坐落在马鞍场朱家增的朱德故居纪念馆举行开馆典礼,馆名由邓小平题写,馆内陈列着朱德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实物400多件。
旅途中有缘结识这位热情好客的文化老人,不单为笔者缓解了途中的孤单和寂寞,而且帮助笔者矫正了原本不划算的参观行程,规避了走冤枉路、花冤枉钱等有可能迷路的风险。在老人及时指点下,笔者改变了先赶往仪陇县城再辗转到朱德故里纪念馆的原计划行程,而是选择在马鞍镇最接近景区的马鞍湾岔道口直接下车,径直走进朱德故里风景区。
走进北门入口,最先到达的景点就是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该馆属于砖瓦混凝土结构,仿古建筑平房,由两大一小三个四合院组成,青瓦白墙,木柱雕窗,飞檐翘脊,具有浓郁的川北民居建筑风格。大门外是朱德汉白玉像广场,朱德汉白玉雕像耸立在正中央,正前方是多级台阶的军功道。纪念馆以“人民的光荣”为主题,设置“朱德生平事迹基本陈列”、“思念”专题陈列和互动体验区三大板块。展厅内以苦闷中的求索、参加领导南昌起义、长征中的坚定意志、战斗在抗日前线、在大决战的日子里、推进人民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党的第一任纪委书记、在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上、人民的光荣等九大部分32个单元依次实事求是地展示了朱德同志的丰功伟绩,恰如其分地讴歌了朱德同志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品格和高超的政治智慧。馆内陈列朱德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实物400多件。
紧接着,笔者紧随参观的人流来到朱德文物中心,依次参观了乱世求生存、结社抒抱负、领袖似平民、起居亦朴素、平常家居、朴素无华、勤劳持家俭以养德、读书破万卷诗文留手迹、勤于学习乐此不疲、书有千粟诲人不倦、阅研碑帖雅习诗书等展区展柜以及橱窗里展出的各种文物和实景图片,所到之处参观者心灵受到陶冶,精神为之振奋,人人受到震撼,个个感慨不已。
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穿着不同民族服饰的上千名游客,呈三路纵队沿着山路拾级而上,缓缓走向朱德同志旧居,按照景区管理局指定的参观顺序,依次参观了外围的琳琅井、海量亭和四方田以及朱德祖父母卧室、堂屋、三叔朱世和卧室、幺叔朱世禄卧室还有煮酒作坊、织布机、缫丝车等赖以生存发展的农用机具展品。从现场展示的巨型石碾、豆腐加工和缫丝机具以及猪圈牛栏原貌中不难看出,朱德出身贫苦农家以及早年经受过的艰苦磨练,才使其长大后成为顶天立地英雄豪杰的底气骨气和浩然正气。
据悉,朱德诞生地即琳琅村李家湾故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坐北朝南,是一座明三暗五的川北三合院民居,初为当地李姓富户所建,后由地主丁邱川购买后改建。清光绪八年(1882年),朱德祖父朱邦俊佃租丁姓地主田地时租住在这里。清光绪十二年冬月初六(1886年12月1日),朱德诞生在西侧的仓屋里。朱德故居周围还保存有朱德少年生活的遗物遗迹,门前养鱼的四方阳,在劳动中使用过的石碾、石磨,栽植的嘉陵桑树和掏挖的琳琅井等,朱德故居室内陈列有朱德少年读书时用过的条桌、桐油灯盏、装书的背篓、算盘、砚台等用具。当地政府依托朱德故居建成朱德故里景区,以朱德故居、朱德诞生地、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为主体,加上丁氏庄园、川北大木偶等人文资源,充分利用琳琅山、四方田等地理标志,融合德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农耕文化,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相融、相通,是集“伟人瞻仰、旅游消费、度假休闲”为一体的全国红色旅游示范区。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
讲解员介绍说,1960年3月8日,74岁朱德委员长亲赴故里仪陇,52年离乡之后首次回访。此行成为他最后一次踏上故土。在仪陇,他首先踏上马鞍场,对县委书记表达了不喝酒、不抽烟、不添麻烦的愿望,强调自己是一位普通老兵。晚餐桌上,青菜、豌豆尖、鱼腥草、红薯组成的简朴菜肴让他连连称赞。饭后,他不顾一天的旅途劳累,召集了县委、区委、公社、大队的负责人座谈,深入听取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并提出发展规划、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他要求根据山区特点,多搞副业,广开财路。除了粮食,还要重视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生产。并强调要多养猪、喂鸡鸭牛羊,着重改善百姓生活水平。在土地利用方面,他鼓励老百姓在田边地角、河坡路旁多种植桑树、果树、茶树等,以推动全面的农业发展。接下来,朱德走访了席家扁私塾旧址,在老师席聘三的墓地表示深切哀悼。午餐后,他来到旧居大坝,与家人亲切交流。堂弟们执意要为他换上新衣,朱德笑着拒绝:“这样就很好,不用添乱。我是老兵,不看穿戴。”他通过与亲友拉家常,感受到了公共食堂的真实情况,更加坚定了解决群众吃饭问题的信心。
次日早上,笔者赶往仪陇县城新政镇春晖路,慕名参观了张思德纪念馆,该馆由纪念性景区、陈列展览区和办公服务区三部分组成。纪念馆主要陈列张思德生平事迹,以实物、史料、图片,组画等形式,按“谷雨时节,黑暗岁月的历练”、“红星照耀,光辉历程的起点”、“漫漫征途,平凡中见伟大”、“忠魂永驻,生命绽放光芒”及“为人民服务,思德精神永存”五个单元,采用声、光、电等现代展示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张思德同志平凡而光荣的一生,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纪念馆通过丰富翔实的文字资料和珍贵的历史照片,生动全面地再现了张思德平凡而光荣的一生。张思德纪念馆被命名为“南充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年免费向社会开放,是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习思想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解说员讲解说,张思德同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他于1915年4月19日(农历3月6日)诞生于仪陇县六合场的韩家湾一户贫苦的佃农家里,不满周岁时死去了母亲,靠叔父和婶母抚养长大。12岁时就给地主放牛、割草。1933年9月,红军来到了他的家乡,成立了革命政权。他积极参加少先队,被选为队长。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长征北上的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会合后,挥师北上。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后,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当班长,在数年的通讯工作中,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准确无误。
1940年初夏,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军民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他带领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的深山老林中烧木炭。苦战了三个月,经过伐树、打窑、烧火、出窑、捆扎、运输等数道繁重的工序,终于把八万斤烧炭运到了延安。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他随警卫营到南泥湾开荒。带领全班战士,克服生活上的许多困难,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生产任务。同时,还照常担负通讯工作,白天生产劳动干了一天活,不顾劳累,在夜里又远距离步行送信,按时完成通讯任务。1942年冬,他从南泥湾调回延安。不久,因部队整编,领导调他这个班长去另一个班当普通战士。对此,他毫无怨言,服从革命的需要,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1943年初夏,被调到枣园内卫班,在毛主席身边当警卫战士。1944年,组织上再次派他到安塞县烧木炭。9月5日,他正在炭窑内操作时发现炭窑即将崩塌,他连忙将战友推了出去,自己却深埋窑内不幸牺牲。
1944年9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党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亲自参加了追悼会。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对张思德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作了高度的评价,说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通过对“两德故里”进行两天的实地走访了解并亲临现场参观目睹,笔者深切地感悟到“两德精神”不仅在历史上有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当今时代现实生活中依然具有不可低估的指导意义和价值。“两德精神”是指意志如钢、度量如海、用兵如神、品质如兰、革命到底的朱德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德,是一种善性品质,正向力量,人生智慧,天地大道。公德、道德、美德、品德、官德、师德、医德、商德……等等,都是衡量一个人素质和品位的标准。德,在个体层面,对普通人而言,需要守住起码的道德品质底线;对共产党员而言,要求更高更严,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崇高境界。所谓“两德精神”,就是指朱德、张思德精神。朱德和张思德,一个是总司令,一个是普通战士,虽然两人的地位悬殊,但是在他们身上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具有共产党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他们不仅是合格的共产党员,而且是共产党员的杰出典范。尽管人类历史早已进入21世纪,但是“两德精神”并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褪色,反而更加熠熠生辉,为广大的共产党员怎样做合格党员树立了一根行为标杆。



图片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予以删除)


责编

杨志强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哲,山西垣曲人,多年从事新闻工作。先后四次参加记者节新闻作品大赛,先后获得过《运城日报》优秀新闻稿件三等奖2次、优秀奖1次,获得《山西农民报》“三农”题材优秀稿件1次。


图片





推广团队

图片


本刊主编:谭文峰

总 策 划:周   博

平台策划:高亚东

小说编审:张   辉

散文编审:杨志强

诗歌编审:姚   哲


图片



感谢关注  作家新干线


好看你就点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