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西游记》是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为核心,从而形成了小说整个大故事框架。
在这个过程中,唐僧作为西天取经的核心人物,成功地将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和白龙马几个毫不相干的人物联系在一起,进而使西天取经队伍最终形成。在此,唐僧的身世,对西天取经的最终实现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书上说,唐僧是金蝉子转世,后来被贬为凡人,那么,这个金蝉子是什么来头,他又犯了什么错误呢?
《西游记》书中写道,唐僧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转世,从金蝉子到唐僧,经历了十世肉身轮回。
在第一百回正果修成的加封仪式上,释迦如来佛亲口说:
“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做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谩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
作为佛祖二弟子,金蝉子在佛门地位很高,修为也很高,一个得道高僧不至于再犯打瞌睡、不听讲这样的小错误,偶尔犯了,也就是“警告”,何至于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甚至是十次生命的代价?
他应该犯了极为要命的错误。
他在作为金蝉子时,其实也是谦谦君子,对人十分恭谨。
镇元子大仙曾向清风明月两位弟子深情地回忆他们之间的友情:
“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我与他在盂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佛子敬我,故此是为故人也。”
显然,金蝉子的彬彬有礼给镇元子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对金蝉子十分敬佩,以至于五百年后仍然念念不忘,还要赠他两个人参果吃。
由此可以推断,金蝉子遭贬,所谓“不听说法,轻谩我之大教” ,并非因为他日常行为的骄狂疏懒,而应该是金蝉子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在他的“心”里产生了对教义的质疑、对佛祖的叛逆。
但威严的庙宇容不下叛逆的思想,金蝉子的所思所想必然会引来如来佛的震怒,被处以重罚。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金蝉子虽投胎于官宦之家,但法力全无,对前生的记忆也完全散失,成为一名完完全全的凡夫俗子。
唐僧作为金蝉子的转世之人,还未出世便遭凶逢难——父亲被暗杀,母亲被贼人强行霸占。
唐僧一出世,就成了无父无母的“江流儿”而饱尝苦难,正是佛祖对他的惩罚。
而之后唐僧被和尚收留,并由此成为僧侣,再到被观音选中,而肩负起西天取经以普度众生的使命,正是佛祖为他安排的救赎之路。
取经的过程,自然也就是金蝉子——唐僧完成自我救赎的过程,同时也是他重返天国必经的法门。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以洗涤罪愆,他才能取得佛国世界的谅解和接纳,恢复自己原有的地位。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唐僧必须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即使取经路上坎坷曲折,险象环生,也要不顾一切地完成使命。
在他一心向佛而矢志不渝的坚持之下,经历多年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这一路的艰险,不仅是对唐僧的一次磨砺,更是对唐僧的一次考验。
最后我想说,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西游记》也不例外,在吴承恩所在的朝代,当时政治并不清明,百姓叫苦不迭。
《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正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反应,比如金蝉子对神佛权威的反抗,就是对现实社会的抨击。
然而,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是以牢固的血缘宗法为基础的,要求个人意志必须服从集体意志,不允许出现任何的抗衡和破坏,任何反抗的行为,都必然遭到束缚和压制。
所以,我们最后看到的是,金蝉子的叛逆在其转世之后有所改变,其个性特点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守规矩、知理法、易操控的“唐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