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路 新青年|陈玉保:让可再生能源造福老挝百姓

开篇语
在这条绵延的“新丝路”上,年轻一代正以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谱写着时代的新篇章。通过深入采访不同领域的青年,我们将呈现他们在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中的独特视角与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充满梦想与活力的青年,见证他们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携手共筑美好未来。
图片
云南师范大学的陈玉保教授,带着他的团队,跨越山海,将沼气、太阳能等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科技“礼物”,送到了老挝、越南、卢旺达等国家。他们用科技的力量,点亮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其中,有一位老挝百姓,尝着自家木瓜树上结出的果实,笑呵呵地对陈玉保说:“自从用沼液施肥后,木瓜都变得更甜了!”这甜甜的味道里,也饱含着科技带来的幸福。
图片
可再生能源改善老挝百姓生活
2013年9月3日,云南师范大学、老挝可再生能源与新材料研究所于广西南宁东盟博览会上签约,共建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围绕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这条主线,以技术转移与联合研发创新为重点,以实施产业化与示范应用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与能力提升为内核,开发与利用中国和老挝可再生能源,带动和辐射东盟各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老挝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和经验的分享,让太阳能这些可再生能源能造福老挝百姓。”陈玉保说。自2015年起,陈玉保团队的一系列太阳能应用示范项目在老挝落地开花,涵盖了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太阳能取水、太阳能照明、太阳能干燥等多个领域。
“刚开始是一片空地,如今我和团队在老挝已建成专业并成体系的实验室,其中包括太阳能光伏系统实验室、太阳能光热利用实验室、生物能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实验室等。”陈玉保真切地感受到,科技改善了老挝百姓的生活。
图片
除了建设实验室,陈玉保和同事还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在老挝的示范应用。据悉,他们在老挝建立了光伏并网工程、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太阳能干燥系统、沼气池等多个示范项目,惠及医院、学校、孤儿院等场所。陈玉保说:“我们为老挝万象妇女儿童医院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保证了医院24小时热水供应。”
陈玉保介绍,自联合实验室成立以来,已向老挝捐赠千余台仪器与设备。与此同时,在老挝可再生能源与材料研究所、万象妇女儿童医院等地建成了20余个可再生能源集中示范区,其中包括1套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示范工程、2套太阳能取水示范工程、50套户用玻璃钢沼气池、10余套太阳能热水示范工程等。此外,他们还帮助老挝培训相关技术人员使用和维护设备,培养了当地居民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观念和意识。
图片
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人才
陈玉保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在他的推动下,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自2014年开始招收可再生能源专业老挝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截至目前,已录取22名老挝籍博硕士研究生。这些留学生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后,能成为老挝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骨干力量。
图片
此外,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还组织实施5期中国科技部国际培训班以及国际论坛。2017年,在老挝万象举办“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境外应用示范国际培训班”,来自老挝、泰国、越南等多个国家的20名学员参加培训;并于当年在老挝万象举办首届“大湄公河次区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国际论坛”。
在陈玉保的办公室墙上,一张张照片记录着他与老挝民众之间温暖的故事。2018年9月,在老挝一处农家小院里传出欢声笑语,一位老挝妇女热情地拉着陈玉保的胳膊。起初,陈玉保一头雾水,看着女主人一会儿指向木瓜树,一会儿又指向旁边的沼气池。后来经过一旁的留学生翻译,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女主人是在兴奋地告诉他,自从家里建了沼气池,用沼液给木瓜树施肥后,结出的木瓜比以前更大更甜了!看着女主人神采飞扬的表情,陈玉保也忍不住开怀大笑。
陈玉保的故事,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和老挝合作的一个缩影。
图片
可实现农业增产和环境保护双赢
走进陈玉保所在的办公室,各种形状的可再生能源展品映入眼帘。据悉,这些展品就是他和团队成员研究发明的科研产品。自2007年投身科研以来,陈玉保便与可再生能源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七年如一日,他带领团队探索、推动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应用,以及开发可再生能源在促进农业现代化方面的作用。
图片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这是陈玉保被问及最多的问题。每当这时,他总会指着展品,耐心地解释道:“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能热水器,只是利用了可再生能源中的一种——太阳能。其实,自然界中还存在很多循环再生的能源,比如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这些都是可再生能源。”
多年来,陈玉保和他的团队将可再生能源研发出的相关技术推广到了老挝、越南,以及远在非洲的卢旺达等国家。他们因地制宜,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资源,帮助建设了一座座清洁能源设施。与此同时,他还带领团队深耕农业生物质能源高效转换利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农业生物质能源高效转换利用方面,陈玉保团队实现了沼气工程、生物燃油制备等一批技术成果转化,他们利用限氧炭化工艺,以农业秸秆为原料制备秸秆生物炭,并将其与沼肥配施,在改良耕地土壤质量、提升农作物产量的同时,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和作物土传病害,实现了农业增产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多年来,陈玉保的科研脚步从没停歇过。对于他和他的团队来说,探索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就像播撒希望的种子,乐此不疲。
策划 王云
开屏新闻记者 张田睿 实习生 宋祉萱 文 蓝灏 摄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 供图
一审 孙琴霞
责任编辑 何丹 陈洁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