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韧性”增长背后:抢抓新质生产力新机遇

图片

从去年到今年,“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新名词,其内涵和重要性逐渐被广泛讨论。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的首位,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可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它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

而供应链产业链领域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非常符合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路径要求。通过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可以有效推动供应链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提高整体竞争力和韧性。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应对国际竞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01

新质生产力与供应链相互促进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抛开传统的规模性增长模式,转而依靠技术驱动和可持续发展。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对原有产业的升级和改良上,还包括对新兴产业的塑造和打造,这些变化共同带来了产业链和供应链建设的问题。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宋华教授在接受《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采访时坦言,这也是为什么在讨论新质生产力时,最终会涉及到供应链层面的原因。

首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围绕产业链进行布局,推动短板产业的补链、优势产业的延链、传统产业的升链以及新兴产业的建链。以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

其次,通过优化供应链,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助力实现生产力的跃迁和质变,从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供应链的优化升级,强调以创新为驱动,形成新产业、新动能、新业态,进而创造新价值。这表明供应链的优化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涉及到供应链的数字化创新和产业新生态的趋势与实践。这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所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的表现。

新质生产力和供应链数字化创新之间的关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宋华强调,供应链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一种表现,其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带来生产力的改变,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在过去,供应链往往是有供应但无链的状态,上下游之间缺乏协同概念。然而,随着技术驱动和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的兴起,供应链开始向高效协同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改变了生产力,也改变了生产关系。

他进一步分析道,新质生产力要求多方共同创造价值,这意味着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需要更加紧密地合作,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价值的最大化。这种合作不仅体现在企业内部,也体现在整个行业和产业链中。通过高效协同,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竞争力。同时,供应链作为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其改变也会带来生产力的改变。

日前,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接受《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质生产力的“新”在物流供应链领域主要体现为新技术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自动化仓库、无人配送、区块链追溯系统、智能物流平台等,旨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增强服务质量。

供应链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新质生产力方面,如智能制造、物联网技术等,可以直接优化供应链管理,使其更加智能化、自动化;而高效的供应链又能够反过来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应用推广,形成良性循环。”洪勇进一步分析指出,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方法,直接提升了供应链的效率和响应速度。

例如,智能制造技术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减少人为错误,提高生产效率。物联网技术则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使得供应链各环节能够实时监控和管理,从而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高效的供应链为新质生产力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支持。

一个高效、灵活的供应链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为企业采用新技术提供数据支持和反馈机制,促进技术的迭代和优化。例如,供应链数智化建设可以赋能制造企业,推动其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

如此一来,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供应链不再是仅仅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简单串联的链条,而是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平台。通过优化供应链,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价值创造,提高产业竞争力。因此,供应链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反过来,新质生产力对生产力提出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的重新塑造上,这对供应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也就是说,在高速大规模生产增长的条件下,企业已经通过压缩成本和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了效率。

然而,为了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这需要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和协同管理。在推动低质量的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过程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和协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一个汽车制造商可能需要与零部件供应商、软件开发公司、物流公司等多个合作伙伴共同创新,以提高汽车的性能、降低成本并缩短上市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各方需要密切合作,共同解决技术难题,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整体竞争力。

图片


02

新质生产力驱动供应链加速转型


“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为供应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企业应积极拥抱这一趋势,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实现供应链的高效、智能、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宋华认为,当前,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主要有几点原因:

一是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过去几十年,全球经济主要依靠规模式增长,即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不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这种增长模式逐渐暴露出局限性。单纯依靠规模扩张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寻求新的增长动力。企业需要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企业内部也需要进行跨部门、跨业务的整合,以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由此,在过去,供应链管理可能只是企业运营的一个辅助环节。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供应链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二是国际贸易逆全球化形势加剧。随着逆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开始出现区域化和分散化的现象。这意味着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再像过去那样紧密,而是逐渐形成了以区域为单位的经济圈。

此外,为了应对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许多企业开始寻求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自己的市场和供应链伙伴的地方进行生产和采购,这种趋势导致了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的兴起。

与此同时,关税和非技术因素也在逐步成为阻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发展的重要因素,如绿色化、关税调节税等。面对这些挑战,我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需要进行一次蜕变,以适应新的国际贸易环境。

三是亟需突破高新技术的障碍。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中低端,导致在高端技术行业、工业母机、生物技术等领域面临技术障碍、资源障碍和能力障碍。这些障碍阻碍了我们的产业持续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高端装备制造等,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开放融合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将有助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向中高端迈进。

在洪勇看来,当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是提高生产效率。新的技术和模式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是降低成本。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四是确保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新的技术和模式可以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稳定性,降低供应链的风险。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新的技术和模式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保持领先地位。”洪勇强调。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全球经济的运行。因此,重新审视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问题,对于保障全球经济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宋华认为,其主要原因包括:

一是组织方式不高效。在过去,许多产业链的组织方式可能更侧重于单一环节的优化,而忽视了整体的协同效应。这种“自扫门前雪”的做法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在长期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它限制了产业链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二是运营效率不高。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往往侧重于成本控制和流程优化,但在现代商业环境中,这已经远远不够。高效的供应链应该能够实现实时的信息共享、快速的决策制定和灵活的资源调配,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如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可以显著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三是资源、技术和能力不足或不均衡。这可能导致供应链中的瓶颈和低效。

图片(顺丰快递员正在往无人机上装载龙井茶的快递包裹 摄影/魏志阳)


03

紧抓重塑供应链的关键环节


洞察当下,擘画未来。

当下,企业应紧跟国家重大战略,在供应链方面,需要基于一套系统、一个平台打破企业间的交易壁垒,实现既独立又互联、采销一体、内外协同、实时互动的端到端、多层次一体化数字化平台。

那么,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各行业该如何重塑供应链?宋华认为,要从以下两个关键环节寻找突破

第一是组织方式的重塑。长期以来,各产业之间的关联主要是通过粘合性形成的,而不是通过内置化或内嵌式的协同机制。在这样的供应链体系下,各产业未形成高效的整合和协同效应。而国家强调的产业协同与整合,不仅仅是简单的业务往来,而是一种更为紧密、有机的联系,是真正形成深层次的耦合,实现价值共创,进而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例如,京津冀地区正在推进的“六链五群”产业协同,就是通过构建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联合工作体系,解决产业协同中的“堵点”和“卡点”问题。这种协同不仅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促进技术和信息的快速流通,从而加速创新的步伐。

然而,组织方式的重构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对现有组织结构的简单调整,而是涉及到企业运营体系的全面优化和改进。

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资金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不断的技术创新,单个企业往往难以承担如此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技术挑战。因此,需要链主发挥带动作用。而大型企业通过将自身的供应链管理和经验外溢到上下游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例如,国家电网等高度集中的产业,通过其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进步。‍

另一方面,针对一些具有高度竞争性、快速变化的行业,其中企业需要灵活地调整其供应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些行业就需要采用平台化供应链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手段构建一个开放的、共享的供应链平台,将原本分散在各个企业中的供应链环节进行整合,让其在平台上先形成协同,再去实现技术创新、价值共创。

第二是运营方式的变化。一是效率提升。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协同和效率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组织内部的不同部门或团队不能有效地协同工作,那么这将直接影响到生产、供应、分销和物流等关键环节,从而影响到整个组织的运营效率和生产力。

二是生产要素的提升。全生产要素通过有效组合和提升,是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关键,而技术能力和技术标准的提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三是生产能力的和生产要素配置的改变。供应链的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是现代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数字化平台,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协作将变得极其困难。因此,需要制定一套行业标准或者企业内部标准,包括合同条款、仓单格式、技术参数等,确保所有合作伙伴都能遵循相同的规则。

四是数字智理。不仅仅是建构我们的数字资产交易,而是将数字化技术和大数据模型应用于资源配置领域的方法或理念。它可以帮助决策者更精确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资源状况,制定出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案,从而实现最高效益的资源配置。

但需要提出的是,现代供应链组织方式,从传统的集中式向分布式、多中心的共治形态转变,是市场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无论通过哪种路径都是为了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和优化配置

可以说,任何一种组织方式的变革,都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要求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需求的演进。

此外,在现阶段的新质生产力条件下,推进供应链转型依然面临诸多难点。对此,宋华详细分析表示,突破供应链转型的瓶颈,需要从思维、目标、协同、基础设施和价值分配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和策略调整

具体而言:一是思维上的革命。长期以来,企业和个人往往更关注自身利益,而供应链的思维方式强调的是整体利益。这种转变要求参与者不仅仅考虑个体的利益最大化,而是要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同时考虑到整个供应链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二是目标的多样性。当下,供应链的目标不再单一,除了成本效率外,还需要考虑供应链的安全性、韧性以及绿色低碳等多元化目标;

三是多主体协同的挑战。在多目标的推动下,供应链的参与者变得更加多元,包括上下游企业、相关产业、技术服务商甚至政府机构。这就要求供应链管理必须能够有效地协调这些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和行动;

四是基础设施和标准的建立为了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需要建立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供应链的效率,还能促进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是价值创造与利益分配。在多主体参与的供应链中,如何定义价值并公平地分配由供应链活动创造的利益,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也影响到各参与方的积极性和合作意愿。(本文系《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2024年第20期封面文章)


— CLPMA —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