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文化延绵的密码
在随州找到了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上,2023年6月2日是个里程碑式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在这天举办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突出强调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掀开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
也正是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地总结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笔者认为,五个突出特性中,“统一性”尤为引人注目。因为这道出了中华文明作为人类四大古国文明之一,唯一文明未断线、文化未断层、历史未断代的极致独特和极致自信。这也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任何一个其他民族的最大骄傲。
中国的文明古城文化古城灿若星河,但如果要找一个城市作为代表,来深刻阐释、生动诠释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笔者认为有且只有一个城市,就是湖北随州。这座位于中华大地南北分界、东西分界坐标系原点区域,外有秦巴山脉与大别山脉环绕,内有桐柏山脉与大洪山脉环抱,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在此交汇,江汉盆地与南阳盆地在此交通的“诺亚方舟”式城市。
为何这么说?笔者认为,密码就藏在随州的两张世界级文化名片中——炎帝神农故里、中国编钟之乡。
炎帝神农故里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文明主体不是游牧文明,不是海洋文明,而是农耕文明。无论哪种组合的华夏“三皇”先祖中,都有“神农”在列。种五谷尝百草的神农,即为中华农耕文明的最早起源、最大代表、最高符号。神农故里,就在随州。诞生在随州的神农文化,象征着中华民族从原始洪荒中正式迈进了保障生存繁衍的物质文明时代。
曾侯乙编钟
而随州出土的礼乐重器曾侯乙编钟,以及背后可称之为中华“礼乐特区”的曾随古国,是轴心时代西周早期礼乐文化最为成熟的“软件”与青铜时代荆楚早期冶矿资源最为丰富的“硬件”完美结合的存在。礼乐之于随州,相当于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之于上海、科技之于深圳、互联网之于杭州。大量出现在随州的礼乐编钟,象征着中华民族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明时代进阶到了精神文明时代。
从本质来看,随州的炎帝神农文化与编钟礼乐文化并非割裂存在,而是有着深刻内在关联的。农耕文明的特性,决定了我们的先祖刀耕火种,在相对固定的土地范围内稳定聚居,也就更注重协调处理好内部关系和自身形象,更有“农耕文明”式的社会管理意识——这就是中华礼乐文化诞生的底层逻辑。相比之下,游牧民族更注重繁衍和力量,海洋民族更注重发现和掠夺。
同时,农耕文明的弊端也因礼乐文化得到弥补,才真正使中华民族在时间轴上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农耕文明最大的弊端是“家富而力弱”,谦谦君子,文质彬彬,容易受到周边野蛮力量的侵犯和掠夺。事实上,中原民族被周边少数民族入侵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不少见,甚至很常见。但是,他们在物质上征服了农耕文明的土地财富,却在精神上被农耕文明的礼乐文化所征服。笔者以为,在时间轴上,农耕催生礼乐,礼乐护佑农耕,两者有如基因的双螺旋结构,缠绕交织,相映生辉。
而在空间轴上,中华民族“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突出统一性,与随州两大名片延伸出的“三道三融”也密切相关:神农所在的远古时期,随州以途径的方城夏道,促成了炎黄融合;到了曾随古国时期,随州以锡行金道,促成了北周南楚的南北融合;再到秦汉之后的隋唐宋时期,随州作为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的“龙兴之地”,以随枣孔道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无论时间轴上的统一,还是空间轴上的统一,中华民族既像江河一样延绵不绝,又像石榴籽一样紧抱一团的密码,就在随州,就在位于中华大地南北与东西坐标系原点区域的这座湖北小城、文化大市。
(作者系策想院院长、江汉大学非遗中心研究员、湖北知名青年策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