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ESG报告发布数量大增

全文2221字,阅读约需7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今年A股上市公司披露ESG年度报告的数量比去年增长20%,前年增长51%,共有2210家公司披露了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02然而,部分公司ESG报告存在过度包装现象,市场对其真实性表示质疑。

03专家建议上市公司严格遵守披露规则,提供真实、准确、可追溯的ESG信息,避免“漂绿”嫌疑。

04为此,公司应建立明确的ESG指标体系,考虑借数字化转型契机,用数字化技术赋能ESG管理。

05同时,沪深北交易所将推动ESG信息的外部审验和鉴证,提升上市公司ESG数据的准确性和披露质量。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孙庭阳 | 北京报道

今年披露ESG年度报告(或称“可持续发展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比去年增长20%,比前年增长51%。在数量增长的同时,市场开始关注披露质量。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通过Wind统计,今年共有2210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2023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与2022年的1838家和2021年的1463家相比,数量大增。同时,绝大多数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公司都披露了2023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

然而,市场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部分公司ESG报告存在过度包装现象,更像是广告而非公告。如何避免上市公司借披露ESG报告“营销”和“漂绿”?怎样以此为抓手真正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图片

要数量也要质量,不能将公告作为“广告”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近日公开的《2024年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现状调查报告》显示,50.09%的样本公司设立相关执行机构,49.91%的公司暂未设立;制定了和未制定可持续发展相关制度的公司比例,分别是43.73%和56.27%;占比81.02%的上市公司开展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时,最主要的动力仍然是公司内在发展,也有76.03%的公司有着提升品牌与声誉的需求。

今年4月,证监会上市司有关负责人在公开场合表示,对于多数上市公司而言,可持续发展报告并不是强制披露的,但不代表可以随意披露。公司不能将公告作为“广告”,把ESG披露作为品牌营销的手段,借由ESG的“外衣”过度包装,提供不准确的信息误导投资者。

“ESG报告应遵循相应的信息披露原则,包括实质性、完整性、平衡性、可比性、时效性等。公司产品和服务可以结合ESG价值和贡献,融入整体的披露框架进行体现,而非仅仅只是在报告中展示出来。”检测与认证服务机构华测检测ESG运营经理李诗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诗特表示:“ESG信息应合理、真实、准确、可追溯,避免‘漂绿’嫌疑。公司内部可以建立对ESG非财务信息审核机制,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邀请有资质的独立第三方进行鉴证,优化ESG数据机制,提高报告的公信力。”

“撰写ESG报告的部门决定了报告的定位。”ESG服务机构商道纵横董事、合伙人郎华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她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公司的投资者关系部门负责撰写报告,通常会严格按照信息披露的标准规范撰写;由公司战略部门牵头负责ESG的公司,会更关注ESG与公司战略整合及治理效率提升;如果公司的公关传播部门牵头,在适用标准规范之外,会特别关注品牌价值的宣传,更注重报告的品牌传播属性。

“ESG报告写得像营销软文,根源在于有的公司把ESG报告当成了社会责任报告的升级版。”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ESG业务负责人高艳辉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举了一个例子,曾经的社会责任报告参与方主要是公司的市场部、品牌部,发布报告的目的是提高公司美誉度,高艳辉认为:“把ESG报告简单理解为社会责任报告的升级版,旧有的认知产生了一定偏差。”

“当然,披露ESG报告与提升品牌影响力并不矛盾。”高艳辉认为,公司用积极正面的言辞披露ESG信息,把握好不背离事实、不“漂绿”的界限, “建议企业严格遵守披露规则,讲我所做、做我所讲”。

用量化指标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东方证券近期的研究报告,总结了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公司2023年度ESG披露表现,认为当前ESG披露率高、披露质量进一步提升,但还存在缺乏量化指标等问题。

沪深北交易所今年4月公布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中要求,披露主体应当提高可持续发展相关数据收集、核算与分析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增强所披露数据的可靠性与可比性,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质量。

“ESG报告中缺乏量化指标,可能是公司不愿意披露、不会披露、无法披露。”高艳辉如是表示。对一些公司而言,ESG报告是新鲜事物,担忧披露量化指标会对公司造成负面影响;公司短时间内尚未掌握披露ESG数据的专业能力;还可能是ESG相关数据的积累需要时间,公司没有量化数据时,自然也就无法披露。

高艳辉认为,解决披露缺乏量化指标的问题,除了公司要建立一套明确的ESG指标体系,还应考虑借数字化转型契机、用数字化技术赋能ESG管理。

“公司建立与落实ESG量化目标,意味着从行动上真正内化ESG管理,同时还会带来相应的成本压力。”郎华认为。一些上市公司目前往往只能满足ESG披露要求,内部未必有着相应的量化管理机制。

郎华进一步分析,当一家公司披露了ESG量化目标,就意味着提出了更高的承诺,而承诺的达成,需要投入系统的资金、资源、人力部署。对外公布目标也意味着会受到更多来自外部的监督与压力。

她提到,一些国际企业在ESG报告中会设定到ESG量化的短、中、长期目标,以便跟进目标进程,公布目标推进落实的举措、管理机制、挑战、应对策略等。这样的报告会更受到投资机构的欢迎。A股公司中目前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多。随着三大交易所“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的落实,以及投资者真正将ESG融于决策因素中,将会推动更多企业开展ESG量化管理。

李诗特认为,一份好的ESG报告应该包括量化可执行的短中长期目标、一致可比的量化绩效指标。一方面,公司制定的短中长期目标,应融入业务运营的整体规划,比如未来3~5年公司ESG总体目标和关键议题的管理目标,并配备相应的举措,定期进行检讨,没有达到时及时改进。另一方面,量化数据应基于科学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定期收集、审核、汇报数据,并如实地报告数据。

李诗特提醒,随着ESG监管要求趋严, ESG数据质量将成为报告质量的关键,建议上市公司提前做好准备。

沪深北交易所兼顾了各公司实际情况,在指引中明确提到,对于定量披露难度较大的指标,可以进行定性披露并解释无法量化披露的原因。

上述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证监会将推动ESG信息的外部审验和鉴证,持续提升上市公司ESG数据的准确性和披露质量;支持信用评级机构持续建立健全绿色企业、绿色债券评级方法体系;推动加大ESG投资,推出更多指数和基金产品,以更健全的ESG生态体系促进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