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介绍所罗门群岛瓜达尔卡纳尔岛“铁底湾”二战沉船潜水的系列文章之一
正文共6622字
前两篇文章中为您介绍了日军在“第一次瓜岛强行输送”行动中留下的牺牲品“九州丸”以及在“瓜岛”岸边坠毁的美军B-17E重型轰炸机“打小日本的贝西”号(点击链接可跳转)。今天,我将为您介绍与她们距离不远但是却位于大深度水域的另一艘日本输送船潜水点“笹子丸”。这艘船不但是日本在战前最后建造的一艘最新锐的高速远洋货轮,同时也与日军在“瓜岛”上唯一的一次坦克突击作战息息相关,下边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段故事吧。
如果您对在瓜达尔卡内尔岛和“铁底湾”进行沉船潜水的整体情况感兴趣,也请参考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铁湾遗魄(一)“铁底湾”的沉船潜水活动》。
铁湾遗魄
六
日本陆军输送船
“笹子丸”
(Sasako Maru)
作者:小宁
沉船概况:
名称:Sasako Maru
型号:“S”型货物船(1941),陆军输送船(1941-42)
标准排水量:9258吨
原长 / 宽:147米 / 19米
沉船深度:58-90米
1942年10月11日的日军肖特兰泊地(Shortland)内,一艘船型新颖、名为“笹子丸”的远洋巨轮正在用自带的起重机将一辆辆坦克收入货舱中。此时日军第17军所属的独立战车第一中队第1小队的小队长原田早苗中尉也与手下的军曹和士兵们一起挤在甲板上,一边倚靠着栏杆目睹着这一幕,一边悄悄倾听周围的人们难掩激动的讨论着他们即将开赴的第一个战场——瓜达尔卡内尔岛。
这支所谓的“独立战车第一中队”,是由日军第二战车联队的第四中队改编成的一支分遣队。而当时的这个第二战车联队其实也是在“侵华战争”期间由正版的原第二战车联队的留守部队重新组建的,并没有什么实战经验,唯一参与过的军事行动便是日军对东南亚的入侵,该部曾在“兰印作战”期间被派往爪哇岛。
到了1942年下半年,日本第17军准备大举增援苦战中的“瓜岛”,第二战车联队也被划入其中。然而一方面日军的运输压力本来已经很大,再加上战车又不是非常适合在欠开发的海岛上使用,因此最后决定只抽调了其中的第四中队前往“瓜岛”。于是这个中队在7月被宣布原地解散,人员和装备随即改编为日本陆军第17军直辖“独立战车第一中队”,简称“1TKcs”。该部由中队长前田纯人大尉指挥,下辖3个战车小队,装备了九七式中型战车11辆、九五式轻型战车两辆、自动货车1辆、修理车两辆以及小型4轮乘用车1辆,共104人。
作为计划中准备使用在“瓜岛”的一张王牌,这支独立战车中队在9月12日与独立重炮中队一起登船前往“瓜岛”。他们原本计划搭乘相对安全的特设潜艇母舰“日进”直接高速前往,然而无奈岛上日军认为与战车比起来,对更多重炮和野炮的需求急迫,于是这些战车兵们在9月25日被中途留在了拉包尔“待机”,为炮兵留出舱位。在拉包尔,无所事事的田原中尉和他的战车兵们手里没有任何关于“瓜岛”的地图和战况的信息,仅仅只是听说岛上双方正在“苦战”而已。
时间一直到了10月12日,战车部队终于又接到命令登上了输送船只,正如本文开头的一幕所描绘的情景。本着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目的,中队长前田大尉带领第2、3小队登上了陆军输送船“歧路丸”,而第1小队小队长原田早苗中尉则带领其余人员搭乘上了同型的姊妹船“笹子丸”。
对于输送昂贵的战车部队这样的任务,日军当然选用了手中最好的船只。这艘“笹子丸”就是一艘当时日本最先进的“S”型货物船,或者也称为“歧路丸”型高速货物船。在1920年代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为了让航运公司度过难关,日本通信省提出了这项第一届船舶改进补助金法,通过资助航运公司建造高性能的新式船舶来代替经济性较差的旧船来缓解困难。“S”型船就是日本战前两次“船舶改进补助金法”受益船舶中最新锐的型号。
在日本政府推出的第二届补助措施中,从1939年起首先建造了 6 艘“长良丸”型(即N型)货物船;随即又在此基础上建成了5 艘“赤城丸”型(即A型)货物船。这些采用柴油动力的高航速大型货船显著增强了日本航运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在颇为成功的“长良丸”型(N型)和“赤城丸”型(A型)基础上,日本又 推出了前两者的扩大改良版,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战前日本最新锐的“歧路丸”型高速货物船。由于该型船全部使用英文首字母为“S”的名字作为船名,因此也被称为“S”型,“笹子丸”便是战前建造的7艘该型船中的最后一艘。
首先,“S”型货物船将之前“A”型和“N”型的三岛式单轴设计改为平甲板式双轴结构。比较有趣的是这型船为了降低吨位数字,故意采用了所谓的“减吨甲板”设计,即在遮浪甲板上设置开口,并将所涉及到的容积排除在吨位计算之外,从而将船只纸面上的总吨位控制在7000余吨的水平。不过该型船中有4艘船最后放弃了这样的设计并封闭了开口,使得总吨位恢复到了9000吨以上,“笹子丸”作为其中之一,其注册的吨位就达到了9,258吨。
“笹子丸”于1940年3月开工建造,作为该型船7姐妹中最后一艘开工的船只,原本计划在三菱长崎造船所建造,但是后来被改在了三菱横滨船渠。因为船厂变化带来的设备供应问题,导致她并没有像部分前辈一样使用日本自行研发的MS型单动柴油主机,而是使用了两台德国进口的“MAN”柴油机。由于两座柴油机的输出共计10,958马力,使得“笹子丸”的最高航速高达民用船舶中惊人的19.8节,是同型船中最高的。
“笹子丸”在1941年3月建成下水舾装,并于6月底建成准备交付给船主“日本邮轮”。然而虽然“笹子丸”是一艘被寄予了厚望的优秀远洋船舶,但是历史却完全没有留给她任何商业运营的机会。这艘船刚刚完工10天后,就被日本陆军征用,转往宇品进行武装和改造,并在安装了两门高射炮后成为了日本陆军的高速输送船。由于该船航速高、船况好,还自带了强大的50吨级起重机,因此显然比陆军征用的其他新锐船只更适合运输坦克或重型火炮一类的高价值重装备。
与其他陆军征用的输送船类似,“笹子丸”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装运了日军精锐的第5师团一部从上海驶往位于海南岛的三亚泊地集结。整个三亚的日本陆军输送船团在12月4日倾巢出动,随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第2天,即12月8日在马来半岛泰国一侧的北大年(Patani)实施了强行登陆。
经过了北大年的初次成功后,“笹子丸”在执行了一次物资运输任务后,随即又在1942年1月中旬被编入“S作战”的序列当中。不过因为“S作战”在1月下旬取消,“笹子丸”再次根据机密兰印部队第一护卫队命令“作第4号”被纳入到了日军入侵荷属东印度群岛的行动里。该船在3月2日搭载了日军坂口支队的装备和人员参加了日军经林加延湾(Lingayan)和霍洛岛(Jolo)最终在“荷属东印度”东北部的克拉甘(Klagan)登陆的行动。
战争初期的一系列侵略行动告一段落之后,“笹子丸”与其他陆军输送船一起转为从事日占区各港口之间的人员和物资运输任务,并在5月25日获得了日本陆军授予的“武功章”(多份资料有相关记诉,不过作者对此存疑)。她在1942年9月抵达拉包尔,10月根据“机密外南洋护卫部队“作战第1号”命令被选中成为执行向“瓜岛”强行输送的“高速优秀船舶”之一,因为船况相当优良而被编为第1输送船团的第1号船。除了战车部队之外,船上还搭载了运往“瓜岛”的重型设备、“大发”登陆艇以及陆军第38师团230联队的部分士兵。
此时“笹子丸”的武装也已经得到了大幅提升,有观点认为此时在她的艏、艉甲板上各搭建了4座高射炮平台,共安装了8门“八八年式七厘野战高射炮”(75毫米高炮),此外在她的上层建筑顶部还另外安装了4座“九八年式高射机关炮”(20毫米机炮)。如果记录准确的话,那么她的火力已经与战争初期日本陆军所谓的“防空基干船”基本一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