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田遇上“黑科技” 绘一幅科技范儿的好“丰”景

全文2030字,阅读约需6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江苏省秋粮生产形势向好,有望再夺丰收,今年全省秋粮面积4470多万亩,较上年继续增加。

02为挖掘增产潜力,江苏发挥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的关键作用,支持建设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等重大种业科技平台。

03同时,江苏推动农机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超期带病服役的农机换下来,新型农机换上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04除此之外,智慧农机如自动捆扎机、自动分拣机、智能投饵船等,为江苏农业一线生产注入新活力。

05传统农田已披上科技创新“新衣裳”,期待科技范儿的好“丰”景。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江苏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以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全国5.5%的粮食,连续多年实现人口密度最大省份的“口粮自给、略有盈余”。当前江苏省秋粮生产形势向好,有望再夺丰收。
今年江苏省秋粮面积4470多万亩,较上年继续增加。目前大豆、玉米收获近八成,水稻大面积收获即将陆续展开。
图片
今年江苏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应对高温干旱、强降雨、旱涝急转、台风等不利天气,安排工作组深入一线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关键田管措施落实到位。
图片
江苏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72亩,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为了在有限的土地里挖掘增产潜力,江苏发挥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的关键作用,支持建设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等重大种业科技平台,开展种业重大品种协作攻关。今年全省优质水稻品种面积超过3000万亩、占比九成以上,优良食味水稻品种面积2238万亩、占比超过三分之二。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 宗文昊:启动实施粮食单产提升三年行动,推动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深度融合,大力推进11个大豆、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和580个秋粮绿色高产高效丰产片建设,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记者观察:
农机大规模“上新”带来的变化
江苏不仅是粮食生产大省,同时农机的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因此也是农机大省。今年,江苏全面推动农机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超期带病服役的农机换下来,新型农机换上去,在秋收一线带来了什么变化?来看记者调研。
眼下,江苏泰州兴化市270多万亩水稻陆续成熟。在唐庄村,刚刚更换新农机的季长银带领两名农机手,仅用两天就完成了抢收。
图片
季长银从事机收作业近20年,每8年左右,他都要更新淘汰一批收割机。因为老旧农机超期服役后,故障率高、转弯慢、浪费多,这就意味着收割同样面积的土地,刨去成本后的收益会下降。
今年,泰州市加大农机报废补贴力度,报废机具种类由原有的6种增加到9种。在提供新购机补贴的基础上,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播种机等机型的报废金额增加50%。购买新的收割机补贴3万元左右,极大地降低了购机成本。
图片
江苏省兴化市农机手 季长银:到农技站,只要你把你的牌照、车牌号交给他们,基本上就搞定了。现在换机器还是很划算,这个旧的能换两万块钱,再加上国补,自己也添不了多少钱,现在的机器换新添10万块钱也差不多,还挺好。
图片
很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也在政策的支持下,换了一批作业效果更好的新机器。在距离唐庄村不远处的古庄村,刘凤红夫妇刚刚完成了秋收作业前的机械保养。他们今年购置了一套全新的自动化烘干设备。
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的出台,对报废农机的处理利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泰州一家政府指定的农机报废点,记者看到,每天都有很多从周边县区前来咨询的农户。
泰州市华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巧龙:旧插秧机报废,现在按照国家规定,报废补贴是7830元。如果买新机,增加50%的补贴。
图片
厂房内,工人们正在对老旧设备进行拆除。为方便农户处理废旧农机,当地主管部门自主研发了农机报废信息化管理系统,农户录入机主信息和农机信息,就可以在线上完成报废手续。
据统计,2024年1—7月,江苏累计报废老旧农机1300台,更新农机超1.9万台。
从螃蟹捆扎到番茄采收
新装备带来新面貌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农机装备不断投入使用,农业生产过程有了越来越多的新面貌。在江苏,不仅是粮食生产,水产和蔬果的生产环节都有了智慧农机的身影。
总台记者 秦睿迪:这里是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大闸蟹的核心养殖基地。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大闸蟹就会成为大家餐桌上的一道特色菜。我现在来到的是螃蟹分拣中心,目前正是销售的高峰期,一天最大的发货量能达到24000只。大闸蟹从养殖塘到消费者的餐桌,有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那就是捆扎,我手里的这个就是捆扎好的大闸蟹。过去,这可是个体力活,完全依赖人工进行捆扎,每人一天能捆扎2000只左右,但现在,有了我身旁的这个大家伙——大闸蟹自动捆扎机,每一台一天的捆扎数量能够轻松达到3000只以上。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具体是怎么操作的。我们把大闸蟹放进这个空口里,用手按住,再摁下启动按钮,机器就能迅速实现自动捆扎。在这个基地,我们发现,除了自动捆扎机,还有自动分拣机、智能投饵船。可以说,在农产品丰富的江苏,随处都有智慧农机的身影。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农业机器人背后有哪些“黑科技”呢?接下来,我带大家换个地方看一看。
图片
总台记者 秦睿迪:我现在来到的就是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我身旁大屏幕上的这个系统,就像是一个智慧大脑,通过这个系统,我们能够远程掌握已经投入使用的机器人的实时状态和作业情况,例如这边显示出的电量、模式、速度等等。同时还能掌握机器人所在农业场景的基本情况。不仅仅是监测,即使是远在海外的机器人,工作人员也能够通过系统跨越山海距离,实现机器的远程升级。
图片
总台记者 秦睿迪:一辆最新的番茄采收机器经过2个月的设计研发、模型制作、组装测试一系列步骤最终来到了农科院的大棚中,现在,这辆机器已经可以连续平稳运行4小时以上,运输承重超过120公斤,并且这辆机器的国产化率超过了95%。目前,针对辣椒、草莓等不同农作物的采收机器也在研发当中。
图片
总台记者 秦睿迪:不难发现,智慧农机正在源源不断地为江苏的农业一线生产注入新的活力,像3D打印播种、土壤传感器、稻麦自动烘干入库等设备都在不同阶段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今,传统农田已经披上了科技创新的“新衣裳”,让我们共同期待着这样一幅充满科技范儿的好“丰”景。
(总台央视记者 梁丽娟 陈博 景明 杨滢 秦睿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