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樱桃沟(1)——寻找“水源头”
樱桃沟水,也有人说是卧佛寺水。这条不大的溪沟之水,历史上被引向了两个地方,一是玉泉山,二是玉渊潭。
前一段因写读乾隆帝《御制麦庄桥记》札记,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西山-南长河水系,算是对自己长期生活的周边河流之来龙去脉,有了大致的了解。鉴于河道线路不长,进行了一些现场考察。待该札记写毕,沉淀一段时间后,又觉得缺了一段,那就是樱桃沟水。因为玉泉山承接西来之水,山之西的北旱河我已经走过,旱河之上源接国家植物园之水,而植物园的水就来自樱桃沟。
樱桃沟,处于植物园西北,其得名,源于山谷曾盛产樱桃。其实作为山水佳处,早有历史,总有数百年了,只是自己不知。三十余年前,曾有一次集体活动,就是去樱桃沟,听其名,想是为一处荒僻所在,不知有多远,对于山野荒丘,我最是熟悉,觉得没什么吸引力,也就没参加。此后寄居京城几十年,早将其忘记。去植物园多次,见写有通向樱桃沟的标识,但视而不见。直至此次踏勘河道脉流线路,樱桃沟才再次进入视野。
进入十月中旬,正是北京不热不冷的季节,算得上天高气爽,再过半月,北京一带就是满眼萧瑟景,冷而多风,入山,不如现在去更好。
说走就走。乘车至国家植物园东门,有专门的道路通向樱桃沟,道路居然为塑胶铺就。道路佳,风景也佳,左侧为植物园,一片蓊郁;右侧整体深绿,偶有斑驳秋色,山势渐高。途中见到有曹雪芹纪念馆、名人墓园等多处人文景点标识,因“任务”在身,也就无暇顾及。待走到樱桃沟起始处,已步行了3里远近,一路山行,气喘嘘嘘,偶然风来,又冷又热,脖子一阵寒凉,衣服里却是汗流浃背。时在午后。
再前行,已是傍沟进入山谷,脚步伴水声。溪涧水流,间隔偶有的池塘。山溪池塘,其中居然有竞逐的水禽。池旁多草丛,草茂密。有一池岸佳处,虬髯老松,邻接鲜艳红豆,一边是栈道,一遍是延展开去的澄碧水面,现成的中国山水画,吸引了集聚的拍摄者,道路为之而堵塞。河谷右岸的道路,不宽,或石阶,或栈道,连同道旁的野草,衬托出愈发浓烈的自然味。
沿途,经过了许多的小景,既没有驻足欣赏,也就没了印象。留下较深印象的,是一片不小的梅园,当下的梅园,说不上有让人留恋处,但想春来之时,于新绿的山坳中,怒放出一片梅海,傍有潺潺溪流,一定让人流连忘返。
再前行,进入水杉林,杉树沿沟溪种植。说起水杉,却有一番“情怀”。幼小时节,生活在偏僻的乡村,乡村有电线杆(电话线),木质的。我好奇于电线杆那样直,匀称地由粗而细,而通体没有大的枝杈,没见过、也不知道是何种树。后去武汉念书,见到了大片的水杉林,猜测当年所见的电杆,该就是杉树。而眼前的水杉,要比当年在武汉之所见大得多,粗而高,修长、美观,该是树中的“伟丈夫”。再前行,见到了一个巨大的衫树墩,墩之大,为平生所未见,以致于怀疑是人工制作,但旁有标识,不得不信,连地图上也标识为景点:水杉根桩。水杉林之区域,有寿安山石刻,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字曰:“亿年远裔, 三纪孑遗。”是对水杉的恰当概括,水杉,乃活化石也。水杉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初认为已灭绝,后在我国被发现。樱桃沟的水杉能长得这样好,全得益于樱桃沟的水。
明末清初之人孙承泽,仕宦经历跌宕,曾寄居樱桃沟,称樱桃沟为退谷。“京西之山为太行第八陉,自西南蜿蜒而来,近京列为香山诸峰,乃层层东北转,至水源头一涧最深,退谷在焉……”(《天府广记·退谷》)原来这里可与太行第八陉联系起来。我的家乡有太行第一陉“轵关陉”。
再前行不远,就到了此次行程的目的地,找到了石刻“水源头”。“水源头”三字由著名书法家舒同所题写。
我以为的“水源头”是一汪清泉,樱桃沟水自此而出。错了。“水源头”只是人为的石刻,“水源头”的石刻下还有相当可观的水流沿山谷流下来,许多的远足攀登者并未停下,仍然沿沟前行,如此看来,樱桃沟水之初源,并不在此。黄河探源,就找到了一汪清泉的出处,故而黄河的长度有所延伸;渭河之源即为“鸟兽同穴”之源泉。既如此,处于京郊的樱桃沟水,其源可以远于“水源头”。后读到《天府广记·退谷》,才觉得自己之想法原属多情,其曰:“水源头两山相夹,小径如线,乱水淙淙,深入数里,有石洞三,旁凿龙头,水喷其口……相传为金章宗清水院,章宗有八院,此其一也。水分二支,一至退谷之旁,伏流地中,至玉泉山复出……”[1]樱桃沟之源还需深入数里,已经叙述清楚了。此处有“伏流”之说,如此说来,乾隆之西山之水伏流至玉泉山而出,也不是初创。
水源头处有小景“元宝石”,以我这个搞工程的人看来,乃是山体坍塌而坠落的一巨石,只是令人奇怪,该巨石为何没有坠落到沟底。当然,最好的解释是,巨石旁之大树挡住了其继续滚落。但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以巨石之大,比一间房还要大,该树不可能扛得住巨石继续滚落的力量——其动态冲击力更大。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大块石连同破碎山体一起坍塌,故而大石能够获得稳定。随着时间,破碎的山岩已被山洪带走,而独留下此巨石,已经处于静止状态的巨石,因为有那么一棵大树在、或者是后长出的大树提供了抗力,就恰恰托住了巨石,大自然有很多的巧合。虽然我做如此之想,但人家有“元宝”的名字在,取其形似。人言通灵宝玉由此巨石幻化,或许,寄居离此不远的曹雪芹,有一天从黄叶村出发游玩到此,看见巨石,忽然心动: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乃女娲娘娘遗弃于青埂峰下之巨石也,于是,就有了那著名的《石头记》,“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马吉明,图片源自网络)
三国故事(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