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已经完成工作任务的领导小组不解散反而继续存在?

在调研过程中,常常发现各部门有很多临时机构的存在,包括领导小组、工作专班、指挥部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实际上都属于临时机构的种类。

为什么要通过成立领导小组等一系列临时机构来推动工作呢?

领导小组等临时机构是针对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才成立的,这些重点工作常常具有周期性、紧迫性、政治性的特征,要求在某一时间段内必须完成某项工作,并且与领导的注意力、政绩考核、人员晋升是密切相关的。同时,这些工作虽然与部门常规的工作有关系,但又是比较综合性的,与每一个部门都或多或少有关系,但又难以把工作归咎于某一部门的责任,因此就需要成立一个领导小组,由某个部门来牵头,统筹安排这项事务的各项工作,合理分配任务,权责到人,明确每个相关部门的责任与义务。总的来说,领导小组的成立是要在短时期内集中人力、物力等各项资源,激发部门潜力,解决问题,是一事一议的。

在具体实践中,类似领导小组这样的临时机构是非常多的,这又是为什么?

首先,上级下派的重点工作是很多的,同时地方政府又有很多自己的创建任务,因此每一项工作都是重点工作,每一项任务都很重要,就没有不重要的工作任务,为了统筹完成这些任务,就要不断地设立临时机构,每项任务都设立一个临时机构,那总量就相当多了。不同的工作事务的重点是不同的,当有新的事务出现,涉及多个部门联合工作,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及新的部门来牵头统筹时,为了体现重要性,激发工作动力,因此又成立新的领导小组或者挂新的牌子、名称。

当领导小组的工作事务完成却没有解散时,已经失去了领导的注意力,可能不再作为重点工作重点推动了,只能进行一些一般化的、常规化的工作。在实际的各种临时机构中,一些弱势的统筹部门很快就会恢复常规化,很难牵头协调其它部门,还是通过常规与领导协调的方式来做完工作。

因此,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比如现有的乡村振兴指挥部是已经设立好的,可以依靠指挥部完成现有的工作。但每次面临新的工作任务,就要换名称并重新组队,再成立一个新的领导小组,这个新的领导小组就可以在阶段性任务的攻坚期激发所有部门的活力,一鼓作气完成工作任务。为避免进入常态化工作状态,就需要反复激活领导小组,不断成立新的领导小组,让每一项工作任务都能集中最多的注意力分配并推进任务的完成。

另外,为什么已经完成工作任务的领导小组不解散,然而继续存在,导致领导小组数量有增无减,总数持续递增呢?

很重要的原因是,领导小组是作为工作事务的政策依据和存在依据,虽然有些事务现在已经不再是重点工作了,但领导小组的存在证明这项工作曾经是重点工作,现在虽然不是重点了,也是要持续推进的。目前,部门工作不只是做一些分内的常规业务,还要做大量综合性的社会面事务,部门工作特点从专业性转向了社会面综合性事务增多。在面对社会面事务时,部门往往想撇开和自己业务无关的工作,将模糊性事务推给其它部门去做,认为是其它部门的事情。因为这些社会面事务往往牵涉多个部门,为了推进工作,省市就要成立临时机构如领导小组,联合发文,在部门中抽调人员,保证资源到位,以就近原则让某个部门牵头完成工作。而类似像城乡风貌办、未来社区等临时机构体现出国家对社会的改造意图,这种整体改造属于长期性事务,不是可以快速推动和解决的某项短期事务,结束时间不确定。同时长期性事务还是需要综合协调,如牵头办公室发文要材料、以领导名义进行协调。所以即便领导调动、人员减少,但只要领导小组不撤,就代表工作是长期持续的,是这项工作还要继续和完成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