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记住这“四不、五要”很关键

图片

寒露刚过,天气渐冷

有的人已经换上秋装

有的人仍穿着单衣单裤

坚持“秋冻”

虽说“春捂秋冻 不生杂病”

但“秋冻”也要讲究科学

盲目“求冻”

小心“杂病”找上门

怎样“秋冻”才正确?


“秋冻”是指在秋季气温刚开始下降时,不要过早、过多增加衣物。因为温度适当降低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提高人体对低温的适应能力。


“秋冻”不等于“冷了也不加衣服”,而是要以自己本身感到舒适为主。比如温度不低于20℃时,身体感受凉而不寒时,可以适当“秋冻”。若气温急剧下降,已经感觉非常冷了,就应该适当添衣。


老人、小孩、孕妇等免疫力较差的人群,以及肠胃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关节病等各类慢性病患者,均不适合“秋冻”。


秋季养生注意这“四不”

不要经常熬夜


秋季阳气收敛、阴气渐盛,经常熬夜容易伤及人体阳气,所以要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早起有助于阳气的生发,早睡也有助于阳气的收敛,避免寒邪的侵袭。

这四个部位不要受冻


头颈:头颈部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会导致感冒、咳嗽、头痛等不适。建议戴帽子、系围巾,有效保暖头部和颈部。


腰腹:老年人阳气渐衰,腰肌劳损等症状受寒冷刺激容易加重,建议早晚出门时穿马甲。把双手搓热捂在腰眼上,也有振奋阳气的作用。


脚部:正所谓“寒从脚生”,足部皮肤薄、脂肪少,所以足部皮肤温度偏低,也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


关节:天气变化、潮湿受凉会导致关节炎疼痛加重,尤其是膝关节。气温下降时,滑液中的黏蛋白含量增多,滑液黏度增强,会影响关节活动。

情绪波动不要过大


你听过“伤春悲秋”的说法吗?受气温和光照减少影响,人们会出现悲伤、抑郁等情绪。这会导致肝气郁结,出现双目干涩发痒、胁肋胀痛、情绪抑郁、失眠等症状。


秋季养生要着重注意不要大喜大悲,要符合季节的收敛之气,可以适当登高望远,颐养心情。

不要剧烈运动


积极运动可以放松身心、扫除抑郁情绪,但秋季运动选择,应该主要以“收”为主,如登山、慢跑、散步、太极拳等,尽量避免大运动量、出汗较多的运动,以免损耗阳气。



最近这五件事要常做


吃:食五色养五脏


青色入肝:宜食酸

推荐食物:青苹果、杜仲叶


图片


中医的青色指的是绿色,秋季肺气旺、肝气弱,多食用一些青绿色食物有助于补肝、养肝。


红色入心:宜食苦

推荐食物:灰枣、酸枣仁


图片


红色食物含有的番茄红素、花青素、胡萝卜素等成分,对心脑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失眠、心慌心悸、心血不足等人群,尤其适合多吃红色食物。


白色入肺:宜食辛

推荐食物:杏仁、白萝卜



肺喜润,吃润肺的食物可以防止秋季燥邪侵袭肺脏。


黄色入脾:宜食甘

推荐食物:小米、贝贝南瓜


图片


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乏力、气短懒言等症状的人群应多养脾。血糖偏高的人群不宜吃太多南瓜,脾胃湿热人群不要过量食用小米。


黑色入肾:宜食咸

推荐食物:黑芝麻、海参


图片


每日可用50克黑芝麻反复煮水喝,既能养肾补肾,又可避免摄入过多油脂。


喝:“朝盐晚蜜”防秋燥


每到气候变冷,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人群,尤其要注意清晨和晚间适量补水。



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抗衰老。同时,喝蜂蜜水也可以防止秋燥便秘,起到润肺养肺、调理脾胃的作用。


养:泡脚+按一穴位,好处多多


坚持用热水泡脚,能有效地缓解手脚冰冷。泡脚水温在38℃~42℃较合适,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若在热水中加入生姜、花椒,可加强祛风散寒的功效。同时,可以按揉或敲打足三里穴,既能生发胃气、燥化脾湿,又能增强肠胃功能,促进脂肪代谢。


睡:早卧早起、避免熬夜


秋季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需注意防止过度疲劳和熬夜。


动:适量运动、调节情志


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强度不宜太大,如散步、慢跑、爬山等,可以放松身心,增强心肺功能。


天气多变,关心不变

快把这些知识

转到“相亲相爱”

过一个从里到外都暖暖的秋天

编辑:陈露

资料:央视频 CCTV生活圈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