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生”谭嗣同形象 彭晓玲长篇小说《谭嗣同》读书会举行

图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13日讯(通讯员 罗帅 记者 廖慧文 10月11日,“德雅文学工作坊”第六期彭晓玲长篇小说《谭嗣同》读书会在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举行,2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

彭晓玲,湖南浏阳人,浏阳谭嗣同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小说《谭嗣同》以《萌动》《觉醒》《怒放》三卷的体量,力争全景式地展现在晚清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谭嗣同迅速成长为维新变法勇士,并为变法而慷慨献身的伟大生命历程。以此为线索,串联塑造了诸如欧阳中鹄、贝允昕、涂儒翯、梁启超唐才常陈宝箴、熊希龄等一大批晚清爱国知识分子群像。在西学东渐的人文大背景下,既充分描绘了清末积贫积弱的复杂社会现实,又详实再现了各阶层知识分子不同的救国道路之间的激烈的争鸣甚至冲突。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湖南省文学评论学会会长、卓今主持读书会,高度肯定谭嗣同的现代意识与视野,勾勒出“魏源-郭嵩焘-曾纪泽-谭嗣同”的“开眼看世界”湘人序列。

湖南日报社文体频道总监、湘江副刊主编曹辉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作家”角度,将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自留肝胆两昆仑”阐发为近代湖南人的侠义果决和革命精神,并对湖南作家热衷写湖南名人文化的写作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湖南省作协副主席龚旭东曾深度介入《谭嗣同》的写作,细致还原了小说从设计到成型完善的过程,以及背后作家本人的创作水平进步,对作品“掐头去尾”的结构,复杂丰满的谭嗣同形象,以及诸多虚构“造境”背后的想象力给予高度认可。湖南省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贺秋菊就《谭嗣同》隶属的“湖湘历史文化名人长篇小说创作工程”,讨论作家与评论家的关系,呼吁彼此建立长期合作、结对共生的良性关系。

图片

小说与历史、地方与个人是讨论焦点。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郭钦围绕“历史-历史小说-历史与小说”等维度,认为作品通过融合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很大程度“复生”了谭嗣同形象、晚清历史现场和湖湘精神。岳麓书社副编审刘文细致剖析小说对晚清历史现场的重塑,并引入人类学视野,类比田野调查法,在历史“深描”层面对作者提出更高的期待。王东站在导演视角,将《谭嗣同》与1980年代同名电影及相关题材纪录片进行比较,探讨通过镜头塑造湖湘历史人物的方法。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人员王瑞瑞、邓谦林、龙昌黄、刘启民、刘芳、周紫薇从艺术手法、叙事形式、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地域文化的展现等方面对小说进行深度剖析。

《谭嗣同》作者彭晓玲细致回望小说成书的全过程,并就湖湘精神、历史小说等讨论重点予以回应。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卓今研究员作读书会总结。

本次读书会由湖南省作家协会、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