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内蒙古新闻网,Animal Diversity Web,Animalia。
内蒙古发现“花地狗”
10月9日,二连浩特市自然资源局接到边防部队的求助,有人发现了一只受困的野生动物。据发现者称,这只动物看脸蛋那是相当的可爱,像是脸扁扁胖胖的猫咪,然后还有一双绿豆眼;但是看毛色就觉得很不简单,其头部是黑白配色的,四肢为褐色,但身上却是豹纹的!很混搭风。
正所谓“长得越怪,判得越快,发现者于是火速报警告知。
二连浩特市自然资源局与边防部队于是来到现场将这只动物被收容了起来。初步检查后,这只动物并没有明显的外伤。后来经过鉴定,确定其是我国三有保护野生动物——虎鼬!二连浩特是首次发现该稀有物种。
随后将虎鼬送至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并再次对它进行仔细的观察和身体检查,反复确定其没有受伤后。工作人员随即将其放归也大自然。
借此机会,咱们就来聊聊这个可爱的珍稀物种吧。
虎鼬
虎鼬(Vormela peregusna)是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属于鼬科动物Ictonychinae亚科中单型属Vormela。Vormela源自德语单词 Würmlein,意为“小虫子”。种名peregusna源自 perehuznya ( перегузня )。
虎鼬是小型哺乳动物,体长可达12-40厘米不等。虎鼬的英文名是Marbled Polecat,直译就是大理石鼬鼠,也算是很形象了,因为其毛色确实很杂糅。
它们的口鼻部较短,耳朵特别大;四肢也很粗短,但爪子长而有力;其尾巴长且毛发密集,翘起来有种臭鼬的感觉;面部为黑白相间的配色,眼睛周围有一条黑色条纹,嘴周围有白色斑纹。背部的毛皮为黄色,杂色较多,有不规则的红色或棕色斑点,像是豹纹;尾巴为深褐色,中间有一条黄色带;腹部和四肢为深褐色。
虎鼬分布于东南欧至俄罗斯和我国。其分布范围包括保加利亚、格鲁吉亚、土耳其、罗马尼亚、小亚细亚、黎巴嫩、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北部、南斯拉夫、蒙古、中国、哈萨克斯坦以及西伯利亚阿尔泰草原以北。
它们生活在高地山谷和低丘陵的开阔沙漠、半沙漠和半干旱岩石地区以及草原地区。因为爱吃田鼠等啮齿动物,因此它们也可在瓜田和菜地等耕地中找到。
虎鼬在早晨和傍晚最为活跃。它们的视力较弱,主要依靠发达的嗅觉。它们不太爱叫,几乎总是很安静,偶尔会用通过尖锐的嘶嘶声、咕噜声和长叫声跟同类进行交流。虎鼬是独居物种,它们只在一定的活动范围内行动。
虎鼬是会自己挖洞穴的,但一般情况下它们都是直接利用大型地松鼠或类似啮齿动物的洞穴,图个方便。
人们对虎鼬的交配系统知之甚少。它们在3-6月初繁殖,交配叫声通常是低沉的隆隆声,节奏缓慢。妊娠期很长,从243天-327天不等,幼崽通常出生于一月下旬到三月中旬,每窝生4-8只不等。妊娠期很长是有原因的,这些幼崽出生后基本就都发育完全了,只需要61-68天,它们就可以离开母亲独立生活。
超强狩猎能力
民间对虎鼬的俗称有:花地狗、臭狗子、马艾虎等等,听这些外号就知道大家对它们的战斗力有很高的评价,甚至有人将其称为“荒漠屠夫”!这外号的由来,源于它们高超的狩猎能力和勇猛的性格。
虽然虎鼬体型娇小,但当其遭遇威胁,它们的第一反应不是逃走而是表现出攻击性,直接恐吓对手,无论对手是其他同类还是体型远大于它们的人类或者狼。它们此时会抬起腿,拱起背部,将尾巴卷在背上,长尾毛竖起;然后可能抬起头,露出牙齿,发出尖锐或短促的嘶嘶声;它们还会从尾巴下方扩大的肛门腺中排出恶臭的分泌物。
虎鼬是肉食动物。它们的菜单包含地松鼠、利比亚沙鼠、亚美尼亚仓鼠、田鼠、鼹鼠、家鼠和其他啮齿动物,小野兔、鸟类、蜥蜴、鱼、青蛙、蜗牛和昆虫也是备选食物。这些动物还可能捕食小型家禽,如鸡和鸽子。
虎鼬的嗅觉灵敏,当它们闻到猎物的气味后,会直接钻进猎物的洞穴系统,堵住出口让猎物无处遁形。猎杀成功后,它们甚至会直接用猎物原本的洞穴来储存食物。尽管它们不会攀爬或跳跃,但它们可以用后腿坐着或站立,虽然腿很短,但它们的爪子特别长,其前肢的爪子比后肢的爪子长,可达16.7毫米。它们34颗锋利的牙齿,也有助于捕捉猎物。
面对大部分啮齿动物,它们会飞速冲刺瞬间绞杀,即使猎物躲进洞穴,虎鼬依靠小体型也能紧随其后;而面对鸟类这样能飞的猎物,它们的策略就改为潜伏靠近,达到一定距离才会进行扑杀。
可以说虎鼬是机会主义者,能随情况及时改变猎食策略,这使得它们的狩猎成功率高达78%,在所有食肉目动物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保护现状
虎鼬目前在IUCN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易危物种 (VU),它们的数量正在不断减少;我国也将其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它们面临的主要威胁是,由于耕地被改造成农田,虎鼬的自然栖息地不断减少。其他威胁包括灭鼠剂中毒和主要猎物种群数量下降。在某些地区,虎鼬还因毛皮遭到猎杀而饱受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