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相信很多人会参加聚会,难免喝酒和饮料。不少人喜欢把“酒和饮料”搭配混着喝,甚至调配成鸡尾酒,这样既改善了味道又降低了酒精含量。但近期一项研究发现,“酒精+饮料”搭配着喝,会对大脑造成损害,危害比单喝酒还大。
来自意大利的研究人员在《神经药理学》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酒精+饮料”这样搭配着喝,会对大脑造成长期损害。研究将实验大鼠分为4组,第1组:喝自来水;第2组:喝酒;第3组:喝能量饮料(红牛);第4组:酒+能量饮料混饮。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喝酒精混合饮料大鼠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显著下降,导致学习和记忆功能的下降。
研究人员表示,酒精混合能量饮料的危害可能源于两者的相互作用。酒精本身就对大脑有抑制作用,而能量饮料中的咖啡因则是一种兴奋剂。咖啡因可能阻止大脑产生疲劳感,从而掩盖酒精的抑制效果。这使得饮用者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量的酒精,从而增加对大脑的伤害。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分析曾显示,中国男性饮酒危害很大,与61种疾病的风险显著升高有关,且呈剂量反应性相关。而且,每天饮酒、偶尔喝大酒和餐外时间饮酒会加剧中国男性癌症、糖尿病、脑卒中及肝硬化四大疾病患病风险。此前,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饮酒与28种疾病有关,包括结核病,六种特定部位癌症,包括喉癌、食道癌、肝癌、结肠癌、直肠癌、唇癌/口腔癌/咽部癌,糖尿病、癫痫、心脑血管疾病、肺炎、酒精性肝病和肝硬化、胰腺炎和其他原因,包括自残、跌倒、交通事故等。
甜饮料也对健康不友好,2022年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发现,30年来,中国居民因过量摄入含糖饮料而死亡的人数几乎翻了一番,过量摄入含糖饮料导致的死亡率也增加了35%。
很多人用饮料兑酒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口感、降低酒精浓度,认为酒精浓度被降低,便会放开肚皮喝,一开始觉得像在喝饮料,当察觉到面红耳赤、头晕目眩时,已经饮酒过量。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医科梁东辉教授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酒兑饮料,酒精更易被吸收。酒就是酒,即使是酒精浓度较低的酒,一样会醉人。无论是红酒加雪碧,还是威士忌加冰红茶、伏特加加红牛、啤酒加可乐等更多掺兑组合,用来掺兑酒的碳酸饮料,在胃里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都会迫使酒精很快进入小肠,而小肠吸收酒精的速度比胃要快得多,从而加大对身体的伤害。
酒精具有刺激性,会破坏胃肠道的黏膜细胞,引起胃肠炎症、溃疡等。酒精更多的是提供热量,人体摄入酒精过多,摄入其他营养物质就会减少,从而导致营养缺乏。若是长期混搭饮酒,不但身体会被酒精伤害,还会无形中增加糖分和能量的摄入,导致肥胖和其他慢性病,啤酒肚因此而来。
另外,酒精需要肝、肾来代谢,之后才能经泌尿系统排出体外。如果摄入酒精过多,肝、肾的负担也会随之加重,从而影响正常循环和代谢。
肝肾功能被酒精破坏,会诱发酒精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高血脂等,泌尿系统疾病也可能随之而来。由于肝脏来不及处理,酒精还会随着血流透过血脑屏障影响大脑中枢神经系统,重者可能出现昏迷,或引发高血压等疾病,十分危险。
那么,酒到底可不可以喝?世界心脏联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饮酒没有“安全量”,并批判了少量及适量饮酒有利于心血管健康的观点。世界心脏联盟指出,即使是少量饮酒,也会增加心血管病风险,包括冠心病、中风、心衰、高血压、心肌病、房颤和动脉瘤。饮酒还可导致癌症、消化系统疾病、伤害等。饮酒还与大约230种疾病有关,其中有40种疾病仅与饮酒有关。研究还发现,饮酒的人多发病的风险增加了四倍。因此,滴酒不沾是最安全的。
甜饮料也要尽量不喝或少喝。一项基于美国女性健康倡议队列近10万人、中位随访21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经常喝含糖饮料的人,肝癌和慢性肝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上海学者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进一步发现,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饮料摄入量增加,还可能是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适量喝纯蔬果汁可能有保护作用。作者指出,喝人工甜味剂饮料也是心衰的一个危险因素,因此,人工甜味剂可能不是糖的一个安全替代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学者进行的一项观察性研究发现,每周饮用≥2升加入人工甜味剂的饮料可增加20%的房颤风险。因此,不管是甜饮料还是人工甜味剂饮料都不能多喝。《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指出,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