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四普游宣城——走进敬亭山

图片


城古属吴楚,汉名宛陵,晋始设郡,隋改宣州。西北十华里之敬亭山,又称查山,原名昭亭山,晋初(公元266年)为避晋山文帝司马昭名讳而易名敬亭。山麓周长六十多公里,连绵峡山、九连、珩琅三山,环绕有宛溪、句溪、澄江三水。《宣城县志》称斯山“横亘于此,若屏障然,高数百丈,周广百倍之,东临宛、句,南俯城阑,万壑千岩,近郊胜境也。”自古以来为踏青揽景胜之地,文人骚客多临于此,吟颂连云,歌唱不绝。


山水诗人宣城太守谢朓挥笔作《游敬亭山诗》一首。“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上干蔽白日,下属带逥溪。……”敬亭山的清姿丽质,跃然纸上。从此,名不经传的敬亭山,随之名扬开来。刘禹锡著名的《九华山》诗,以九华山比之于宣城敬亭山,“敬亭之山黄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名气齐五岳。”《宣城县志》说:“敬亭山自谢李相继赋诗,遂有名天下。”时至今日不乏国内外李白研究者,万里跋涉来寻访这座皖南名山。  


谢朓“清发”俊逸的诗风为“一生低首谢宣城”(明汪士祯《论诗绝句》)的李白倾倒。《游敬亭寄崔侍御》一首,李白用“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的诗句表达怀古情趣。他在《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中写道:“敬亭惬素尚,弭棹流清辉。冰谷明且秀,陵峦抱山城。”在《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中称赞:“敬亭白云气,秀色连苍梧。下映双溪水,如天落镜湖。”在《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中写道:“时游敬亭上,闲听松风眠。”著名诗篇《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享山”。山色空濛,苍苍黛色之间,只有诗人兀自独坐山上。诗人曾在一峰怪石上题写下“云根”二字,以纪念烟云从此石生起。


历史烟尘侵扰,但总能寻到蛛丝马迹。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脚步,我们重新进入敬亭山。


一、敬亭山抗战纪念碑

位于敬亭山净峰与一峰之间路口,2005年敬亭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修建。用于存放原双塔寺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及太白楼旁烈士纪念塔遗留下来的部分碑刻。其中一块为陆军108师政治部主任孙麦秋。在重修敬亭山太白楼之际,为纪念为国捐躯的英烈而撰写的碑文石刻,记载着民国二十八年,该师将士与日本侵略者浴血鏖战,收复宣城的史事,另一块为2米6面体矾石幢,上面记载着该师644团第3营,1940年在与进犯新河庄的日军114师团浴血奋战阵亡的300多将士的姓名。此碑承载着守土抗战和重建历史的双重历史意义。

图片

虎窥泉
在翠云庵左,即后之绿雪井。井深五丈,相传山僧苦无水,有虎刨土,且刨且嗅,群僧于虎刨处掘井,得清凉甘泉,遂名虎窥泉。唐《元和郡县图志》即有记载。“井水烹翠云茶,尤香冽。”今人于井上建三角亭1座,井壁上刻“虎窥泉”3字。

图片


敬亭山摩崖石刻
在龟山颈通往古穿云亭路口的崖壁上,有“片云”二字,直行书刻,一尺见方,气度恢宏,左下直行落款“尤皓题”。崖壁北端隶书刻“风壑云泉”四字,从左横排,字一尺见方,圆浑庄重,右上直行落款“汤陟题”。崖壁右端还刻有两排“南无阿弥陀佛”,当为翠云庵僧人摹刻。尤皓,明代宣城人,生平不详。汤陟,字郇书,号研山。清初人,宣城县学廪生,工诗文,善书法,尤精篆隶。时人称其隶书媲美于郑簠,受到姜安节、梅庚、沈泌、袁启旭等推崇。

图片


古昭亭坊
在净峰登山道上,明崇祯九年(1636)知县陈泰来建。坊高4.5米,宽2.5米,石料构件。横额上刻有陈泰来书“古昭亭”3个行书大字,世称古昭亭坊。咸丰二年(1852)重修。1979年春被大风刮倒,石料多有摔断。1982年秋,原宣城县政府拨款修复。1981年被宣城县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广教寺双塔
位于宣城市宣州区北郊敬亭山南麓,是一对比肩并力的姐妹塔。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建造,各有七层,高约17米余。双塔形制典丽,外观挺秀。她的外貌是唐代方式楼阁的神态,而结构以砖仿成柱、枋、斗拱等,附加半木结构。这种沿用唐代四方形平面建塔手法的宋塔,在全国尚存古塔中实属罕见。两塔二层内壁上嵌砌北宋苏轼书赠广教寺模上人《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尼陀罗经》刻石各一方。双塔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实物。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极为珍贵。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图片


接下来敬亭山还有一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的线索,敬请期待吧。

图片


信息来源 丨 宣城市文物所
编辑 丨 汪飞
复审 丨
终审 丨 胡宇飞

文章及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后台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