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不动了!新能源渗透率连续3个月无法突破54%,油车又行了?

全文1067字,阅读约需4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新能源车型渗透率连续3个月无法突破54%,市场占有率为53%,与预期相去甚远。

02燃油车价格下调成为压制新能源渗透率的原因之一。

03尽管如此,新能源产品在油耗、性能等方面仍具有优势。

04消费者选择燃油车的理由包括用车强度、安全性和换车周期。

05电动化的本质是中国化,最终受益者是消费者和自主品牌。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此前预估的新能源渗透率可能会以每月1%的速度吞噬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到年底的市场占有率可能会超过60%,但燃油车的反抗能力却远远超出了预期。

乘联会的数据显示,在9月份210万的乘用车零售量中,新能源车型的销量为112万台,新能源车型的渗透率在53%左右。

的确,这一数据非常高,但要知道的是,新能源产品的渗透率早在7月份就已经超过了53%。

图片

图片

连续三个月被油车“压制”在53%的市场范围内,说明了三件事儿:

1、新能源产品的渗透率推进速度已经放缓,并不是网上所言的全民电动化。

2、油车的价值感并没有消失,至少对于更多工薪阶层来说,油车依然是一个靠谱的伙伴。

3、电车、油车的博弈其实才刚刚开始。

今年年初,新能源车型的价格骤降,开始了强大的攻势,但伴随而来的是油车强烈的反攻情绪,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油车不断跟降,市场就永远不缺油车拥趸者。

图片

典型的就是主流合资产品价格的疯狂下调,比如说帕萨特380作为主力车型,过去的销售价格超过了20万,但如今的市场价格却只有15万左右。

全新上市的9代凯美瑞混动,目前的市场价格已经跌破了15万,雅阁燃油版的价格也已经跌至13万左右,这些热销燃油车价格的不断下滑,背后展露出来的是燃油车集体下调价格的客观事实。

新能源产品的渗透率被压制在53%无法上涨,和燃油车价格的下调不无关系,但新能源产品在油车面前还是拥有绝对优势的。

图片

以混合动力系统为例,由内燃机+油箱+电池+电机所组成的动力系统,无论是在油耗、性能、平顺性还是噪音表现上,都要比油车好不少。

关键是,电车目前的号牌政策、购置税政策,无一不在压着油车打。

当然,不少消费者选择油车还是看中油车已经确定的后期稳定、可靠性,且不断降低的油车价格,的确也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更何况不少油车也越来越智能。

图片

上汽大众广汽丰田吉利长安等全新推出的车型,无论是在设计、油耗、定价、科技感上,其实都已经非常优秀了。

长安CS75 PLUS这种类型的燃油SUV为例,定价在10万元左右,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出色的选择,所以用户在选择时,新能源车型的价值感反而没有那么突出。

图片

我们之前了解过终端市场,这部分消费者不选择电车的理由非常简单,只有三个:

1、用车强度不大,可能每年的行驶强度不足1万公里,那么电车节省的“油费”,对于他们来说就并不重要。

2、不信任电车的安全性,同时电车的舒适性能偏低,尤其是轿车,因为电池包挤压了大量的垂直空间。

3、换车周期极长,确定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不换车,所以他们要的就是极致的耐用性,这点电车还没有全面验证过。

图片

对于电车来说,53%左右的市场占有率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因为电动化的背后是中国企业在推动,上个月,中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63%,合资车在电动化的大时代中滑落明显。

所以,电动化的本质其实是中国化,无论是油车还是电车,发展到最后,得益者一定是消费者和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