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湖南艺术节新创小戏小品展演——“湖南舞台艺术评论提升工程”研修班短评集萃(七)

编者按:2024年9月24日至27日,第八届湖南艺术节新创小戏、小品展演在长沙举行。根据艺术节组委会安排,湖南省艺术研究院负责开展评论工作,组织评论人员参与观摩与评论撰写,敬请关注。

图片

《骄杨之歌》——红色信笺里的坚守与信仰

文/陈蓉

《骄杨之歌》这部小话剧,以杨开慧烈士的英勇事迹为基石,通过一封从板仓杨开慧故居中发现的深情信笺,将我们带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感受那份超越生死的革命情怀。

《骄杨之歌》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历史的话剧,它更像是一首献给革命先烈的赞歌,是对杨开慧烈士坚守信仰、无私奉献精神的深情致敬。话剧以马日事变后为背景,聚焦于杨开慧与孩子们及母亲在板仓的坚守岁月,这段时光不仅是她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她革命信念最为坚定的时期。在丈夫毛泽东深入井冈山开展革命斗争的同时,杨开慧以一己之力,扛起了家庭与革命的重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伴侣。

剧中融入了杨开慧写给爱人的信件内容,这信笺不仅是对丈夫深情的倾诉,更是她革命信念的见证。观众通过信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杨开慧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她对革命的执着追求和对家庭的深情厚爱下,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与致敬,更是对新时代青年的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礼。

图片

观话剧《骄杨之歌》有感

文/陈志敏

“我失骄杨君失柳”是毛主席在痛失骄妻时在《蝶恋花.答李淑一》的诗句,深刻表达了毛主席失却爱妻的悲痛心情。而话剧《骄杨之歌》则是还原烈士杨开慧在被捕前的英勇事迹。旨在深入贯彻习主席提出的“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重要指示精神。

该剧以一种崇敬的心情刻画杨开慧烈士被捕前三年的生活和工作的历程,剧中的杨开慧既是英勇战士,她积极联络当地党员开展地下工作,始终高举起革命的火把,让苦难百姓看到革命的希望;她也是坚贞的革命伴侣,她时刻关注爱人毛泽东的革命轨迹,给爱人写信寄托思念,寄不出的书信深藏墙缝;她还是慈祥的母亲,不管生活和革命工作有多艰辛,她都耐心教导自己的孩子,告诉孩子以父亲为榜样,激励孩子从小坦然面对残酷的现实。

整个剧情的发展以写实的描绘和写意的抒情相互交织,创造出一幅如诗似画的情景,完成了对杨开慧这样一位革命烈士的立体塑造。

图片

浅析话剧小戏《骄杨之歌》的艺术特色

文/戴会林

近些年来,革命历史题材戏剧的创作掀起了一个高潮,如何突破主题重复、人物类化的瓶颈创排出富有新意的作品,成为了创作者的一个难点。以革命烈士杨开慧为主题的戏剧作品有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塑造了杨开慧的光辉形象。话剧小戏《骄杨之歌》截取马日事变之后,杨开慧被捕前三年的时间段,讲述她带着孩子们及母亲留居板仓坚持开展革命工作的故事。

该剧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时间空间相对集中。时间主要是马日事变之后,地点集中在板仓,在特定的时空之下,通过杨开慧与革命战友们的对话串起了历史人物和事件,穿插了大量史料在其中,既反应了白色大恐怖之下共产党人的智慧、勇敢和坚贞不屈,又展现了这段特殊时期党的艰难奋斗历程。

人物塑造立体饱满。杨开慧不仅是一位英勇的革命者,还是一位妻子、母亲,杨家的姊妹。剧目抛弃以往的叙事手法,让伟人与革命英雄形象走下神坛,展现了杨开慧作为常人、普通人的一面。当她念着那些藏在老屋墙壁里的书信,让我们感受到她对爱人的思念如潺潺之流水,热烈中带着感伤。当她牵起岸英的小手,让我们看到一个母亲深沉的爱、眷恋和毅然决然。当她听闻兄弟牺牲的消息,让我们体会到她无法言语的伤痛和愈发坚决要挣脱黑暗的革命斗志。

舞台呈现青春洋溢。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还要做到贴近年轻群体,与当代青年建立情感连接,让他们能够深刻感受到革命历史中的精神光芒,从而汲取奋进的力量。该剧主要选取青年演员进行表演,舞台效果整体洋溢着青春向上的激情,拉近了与年轻观众之间的距离,让历史英雄与当代青年展开超越时空的对话,在润物细无声间传递出革命信仰的伟大力量。

图片

图片

善良的心——评祁剧小戏《一路同行》

文/何佳羽

善良,是人性中至高的品德,有着最好的情怀,开出最美的花朵。9月27日晚,祁剧《一路同行》在长沙实验剧场上演。尽管同为欠债人,却各有不同,一个心急回家过年,另一个病急乱投医,走上了碰瓷的歪路。面对急需搞钱的潘欢年的碰瓷举动,张喜年和王芙蓉拒绝赔偿,这也是该戏的矛盾冲突节点。随着冲突加深,王芙蓉编造理由吓跑了碰瓷之人。然而雪越下越大,王芙蓉担心潘欢年出事,两人又前去寻找,果不其然,他摔在地上情况非常危险,见状,王芙蓉毫不犹豫地上前搭救潘欢年。最终,善良的心拯救了绝望的人,迷失的灵魂重新找到了奋斗的方向。

该戏的演员演绎方面非常精彩,动作与鼓点相当契合。但仍有不足之处,王芙蓉的唱段某些音准与乐队稍有偏差,有时因气息不足与音乐没有达到完全契合的程度。尽管身处困境,但善良的心能战胜不幸,激励我们前行。

图片

心中有爱,满目春光一一祁剧小戏《一路同行》赏析

文/胡西北

古语云:彼以恶待我,吾不可待彼若此。祁剧小戏《一路同行》正是传递这样满满的正能量让人们感到心中有爱,满目春光。农民工夫妻张喜年与王芙蓉骑车返乡,路遇潘欢年碰瓷。王芙蓉编造理由吓跑了潘欢年,她又担心潘欢年真摔成内伤出事又前去寻找。当面对碰瓷之人雪地摔伤,救与不救,两夫妻产生分歧。最终善良唤醒了良知,两家人和好,决定一路同行。

剧中设计赛车的表演程式十分精彩,你追我赶,惊心动魄,上坡下坡,转弯抹角,加油刹车,相撞跌倒,演员在夸张变形的表演中诱发了观众无穷的想象。

祁剧作为古老的剧种,拥有高、昆、弹三种声腔体系,该剧就是运用了祁剧的弹腔来作为唱腔的设计。弹腔与京剧皮黄腔属于同一种体系,因此在音乐配器上,借鉴了京剧样板戏的配器风格,化繁为简,唱腔部分基本以四大件为主,只在一些重点唱段加以配器,让唱腔的伴奏在有轻有重阴阳顿挫的对比下进行。而在一些过门以及间奏音乐上加大对弦乐与低音的运用,以营造恢宏的音乐氛围。同时在保证音乐大基调稳定的前提下,作曲与配器对于该剧音乐的理解也融入了一些新的想法与创意,包括在一些和声的大胆运用上,以及节奏型的变化上。综合来看,现场效果甚佳,为该剧增色不少!

图片

带人气带正气的“小角色”——评祁剧小戏《一路同行》

文/高世逢

戏曲艺术承担着反映时代精神,创新舞台艺术使命,包括与当代社会需求与痛点相契合的广泛情感空间。祁剧小戏《一路同行》用关注基层百姓的视角,在打工族回家过年的路上找到了切入点,传递了正能量,给第八届湖南艺术节新创小戏小品的舞台注入了新的活力。 

 故事讲述农民工张喜年为节约火车票钱,冒着危险在冰天雪地的路上带着身怀有孕的妻子王芙蓉骑长途摩托车回家过年,路遇碰瓷捞钱的潘欢年与他们相撞而上演了一场你追我赶,惊心动魄的好戏。简单的故事,隐喻着高深的社会学问与“小角色”的人格魅力。

碰瓷虽显老套,但用在急于回家过年,急于还债的农民工身上却收获到了不一样的戏剧审美。不仅折射出了张喜年、王芙蓉夫妻与潘欢年的人格对比,还显现出了“浊与清”的对比。这里所说的浊与清是指人物的表与里,一个急着要赔偿,一个急着要回家还债过年。人物与人物之间思想不一样,所表达的戏剧语言自然不一样。当张喜年夫妻面对要付出高额赔偿金时,瞬间明白这不是一起简单的碰瓷,难解难分之际,妻子王芙蓉一句“我表哥在公安局”打破了僵局,潘欢年只得调转车头溜之大吉,这种软与硬,收与放、表与里的设计令观众拍手称快。更让人欣喜的是这出戏在逆转环节拔高了农民工的形象,王芙蓉见风雪越来越大,担心潘欢年因过于紧张而出现安全事故,要求丈夫追上去陪她看看,没想一个关心导致潘欢年产生错觉而摔下山坡。在救与不救上夫妻二人又产生了矛盾,最终妻子说服了丈夫,二人合力把潘欢年救了上来。这一举动不仅感化了潘欢年,更是农民工形象得到了升华。

善良唤醒良知的人性探讨与舞台精心布局足见编剧与导演之功,你追我赶,一场有意的车祸和一次无意的相遇在虚与实中将“四功五法”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更见演员之能。艺术创作,人生际遇,往往是那些难以言表和不可言表的地方最有分量,最见真章,而如何将这些难以言表和不可言表的地方用戏剧手段表现出来,则正是《一路同行》切入的地方,编剧、导演、作曲、配器、等主创团队显然找到了这一点,于是,才有了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才有了带人气带正气《一路同行》令人感动不已的“小角色。”

图片

图片

诗化表意的呈现:三封家书——简评衡州花鼓戏《还有后来人》

/刘思基

衡州花鼓戏,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以夏明翰狱中书写的三封家书为情感脉络,精妙地贯穿全剧。它宛如一位情感的编织大师,细腻且深刻地抒发了母子间那如渊深海般深沉的深情,以及爱人之间如丝如缕、缠绵悱恻的相思眷恋。通过诗化表意这一独特的艺术手法,该剧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师,生动逼真地勾勒出夏明翰在狱中书写诀别家书的震撼场景,将夏明翰英勇就义的悲壮之感,如汹涌澎湃的历史洪流,推向戏剧那扣人心弦的高潮——“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句激昂的呐喊,恰似洪钟大吕,穿越时空的迷雾,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荡,彰显出革命精神的不朽力量。

剧本,无疑是一剧之根本,是戏剧艺术的核心基石。该剧剧本犹如一位深谙戏曲美学的智者,从诗化生活的丰富源泉中汲取灵感,凭借对戏曲空间灵动特性的精准把握,巧妙地运用意象化的表现手法,精心构建出夏明翰的狱中生活这一独特的戏剧空间。在戏剧创作领域,素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说法,这强调了一度创作的重要性。只有在一度创作时打下坚实如磐的基础,才能为二度创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可能。《还有后来人》的剧本在一度创作过程中,无疑是一颗璀璨的艺术之星,为二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精心塑造了多个维度的空间,包括狱中那充满压抑与希望的现实空间,母亲在家中那饱含牵挂与温情的现实空间,夏明翰思念母亲时那如潺潺溪流般细腻的心理空间,夏明翰回忆妻子时那如梦如幻、充满眷恋的心理空间,以及夏明翰与妻子在一起时那甜蜜温馨的现实空间等。这些空间的构建,充分体现了戏曲空间的独特魅力——“景随人迁,景随情迁”。它们如同戏剧舞台上的隐形翅膀,打破了时空的固有界限,使得不同时空的场景能够紧密围绕人物情感的表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情感的升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三封家书,作为情感的集中体现,实则是三封饱含血泪与深情的诀别书。在多重时空相互交织、重叠的情境下,人物的情感如同积蓄已久的火山喷发,集中而强烈地爆发出来。这种视死如归的勇气,是对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崇高诠释,彰显了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精神。而那霸气悲壮的《就义诗》,则如同一面精神的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在历史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然而,金无足赤,任何艺术作品都难以达到完美无缺的境界。该剧在二度创作过程中,对舞台空间的利用存在一定的不足。从专业的戏剧舞台角度来看,舞台空间的利用是二度创作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舞台灯光、舞台支点等多个重要元素的协同运用。在夏明翰与母亲的戏份中,母亲这一角色的处理略显单薄,有“龙套化”的倾向,两个人物的调度缺乏灵动性,显得较为“僵化”。在这部分舞台空间的处理上,仅仅是简单地对两个空间进行了区分,未能充分发挥舞台灯光和舞台支点的作用。从专业的戏剧理论角度分析,这是对舞台空间资源的一种浪费。既然该剧采用诗化的方式来呈现夏明翰书写诀别书这一重要情节,那么就应该充分挖掘剧本中交叠空间的潜在价值。例如,狱中的现实空间和家中旧宅的现实空间,在情感和剧情推进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在合适的节点进行巧妙的重叠,利用舞台灯光和舞台支点进行有效的切割与融合。这不仅能够增强舞台空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还能为演员的表演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从演员表演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处理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解放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使演员能够更好地利用舞台空间进行情感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灯光处理方面,不同颜色的灯光色块具有明确的区分作用,可以清晰地划分不同的舞台空间;同时,灯光的重叠也能够营造出空间重叠的视觉效果,增强舞台空间的奇幻感和艺术感。此外,板凳作为一种常见的舞台道具,也可以作为重叠空间的桥梁,同时还能成为舞台调度的支点,为舞台空间的构建和演员的表演提供有力的支持。毕竟,语言是苍白的,行动才是最真实的。儿思母、母疼儿这两种不同情感的相互叠加,能够使人物情感更加丰富和复杂,这也是戏剧情感表达的重要技巧之一。

衡州花鼓戏《还有后来人》整体的呈现效果可圈可点,在夏明翰题材的作品中具有较高的质量和艺术价值。该剧为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同时也提醒创作者要警惕陷入僵化戏剧的陷阱,避免一味地进行消极传承。在戏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积极的传承应该是既要坚守传统的艺术精髓,又要勇于创新和突破。期待衡州花鼓戏能够在充分保持剧种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借鉴其他优秀的艺术元素,创作出更富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为中国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

图片

泥土中散发的气息——微评花鼓戏《四老倌哭鸡》

文/谭孝红

戏,要有戏味,小戏还尤其注重趣味。《四老倌哭鸡》算是做到了。四老倌这个人物鲜活有趣。他像当年的林十娘那样,把鸡放到别人的稻田里吃谷子,别人讲他还不认账,当鸡“死”了的时候,他更是呼天抢地般地大哭,有点像个妇人家了,生动地表现出四老倌爱占小便宜的性格。在农村,这种性格的村民是很多的,因为在乡下,生产劳动强度大,收益却甚微,小生产者爱占小便宜的思想很普遍。

戏中的这个人物,很有生活感。特别要提的是该戏的人物语言与唱词,非常接地气,符合人物身份,唱词更是像从泥土中发芽而来,诙谐风趣,也非常符合花鼓戏这个剧种的风格。村干部三婆这个人物也充满了泥土气息 ,在装束上,高筒靴,遮阳帽,特别是和四佬倌喋喋不休,表现出村干部的不容易,也正因此,所以本是男人的他取名“三婆”?

图片

图片

欣赏小音乐剧《听见·梦南》有感

文/章宏

我曾创作过一个小音乐剧《当军号再次吹响》,但未曾发表,也未被院团采用。仅导演过一个小歌剧《那条路》,其余皆为戏曲、曲艺作品。因此,我不敢轻易为音乐剧撰写评论,唯恐误导他人!不过,我自信能够洞察舞台上的“美”。欣赏了小音乐剧《听见·梦南》后,我深感这个节目美不胜收。这美,应是故事美、音乐美、画面美。首先是故事美。小音乐剧《听见·梦南》源自 2021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郴州姑娘江梦南的真实经历,讲述了一位失聪女孩在无声世界中坚韧成长的动人故事。以江梦南戴上人工耳蜗的那一刻为起点,通过倒叙手法回溯她从童年至成年的艰辛历程。在父母无私的关爱与支持下,江梦南学会了唇语,这成为她勇敢直面无声世界的强大力量。尽管一路布满挑战与困难,她始终未曾言弃,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斗志,谱写了一篇满载希望与梦想的奋斗华章。

这个作品关注的是一个失聪女孩的命运,观众对其命运的牵挂以及她自身的不懈努力,共同造就了一种能引发共鸣的美。谈及音乐美,我虽不懂什么和弦、重唱,也不明白低、中、高音的门道,只能单纯觉得旋律悠扬,歌声婉转,归结为两个字——“好听”,这已是我对音乐的至上赞誉。再者是画面美,这可不简单。首先在于导演对群众场面的规划以及群舞的编排,还有对道具的拣选与运用,这都必须依循音乐节奏和情绪精心打磨。当然,若没有服装的斑斓色彩,没有灯光的绚烂多姿,美也就无从谈起。小音乐剧《听见·梦南》正是实现了舞蹈编排、演员情绪、背景、灯光、服装、道具等美的融合统一,才有了今日的精彩呈现,才彰显出画面之美!最为重要的是,剧中主人公梦南听到了美的召唤,感受到了自己即将拥抱美好的未来!

图片

听见了励志人生和时尚音乐的力量——音乐剧《听见梦南》短评

文/尹德胜

大家曾经被江梦南顽强不屈的励志故事打动,今天又被音乐剧《听见梦南》感动,她的故事用音乐、戏剧呈现在了舞台上,教育影响了观众。该剧音乐现代青春时尚,形式多样,独唱、合唱、重唱一步步推向高潮,动感十足;还以童声演唱细腻地表达,温和宁静,音乐上动静相宜,相得益彰。主题曲更是恢弘大气,发挥了流行音乐的亲近感。现场时时刻刻地让观众能听见,听见梦南的人生,听见音乐,听见向阳而生、不屈不挠的顽强力量。

该剧舞台时空自由挥洒,故事以江梦南为视角展开,从她在清华大学时回忆过往开始,观众可以从她的视角和她一起经历她的艰难成长经历。江梦南幼时失聪面对医生普遍不看好的悲观绝境,父母不放弃,她自己不认输,一遍又一遍练习发声,凭借顽强的毅力从无声世界中突围。后来她戴上了人工耳蜗,完成了人生逆袭,励志力量溢满舞台。

图片

《听见·梦南》

文/张湘彦

《听见·梦南》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姑娘——江梦南,是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主创根据其真实经历进行倾情编创,并选用了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以剧为核、以乐为声,为观众献上了一场“情滋于心、表之于形、诉之于乐”的视听盛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音乐、情景表演、舞美、服饰、灯光等因素都发挥着各自的叙事功能,交织共响,达到1+1>2的舞台艺术效果。该剧以江梦南带上人工耳蜗的那一刻为起点,以回忆为叙事线索,最终,又首尾呼应地回到大幕拉开的场景——父母和童年江梦南紧紧拥抱在一起,“温暖了阵阵寒凉”,较好地完成了整部剧的高潮营造。同时也兼顾了每一场的小高潮预设,如遭到医生的拒绝、如何融入集体生活、困难地学习唇语等等,注意到整体与局部的平衡关系,始终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可以说,该剧在舞台上真正践行了原创之美、价值之善、情感之真、艺术之质。

图片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图片均由组委会提供】

来源:湖南省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