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双子星”——广州和深圳接连迎来国家赋予的新定位。
一个月内,广州、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先后获国务院批复,粤港澳大湾区“双核”城市定位再升级,功能更强、分量更重,备受各界关注。
纵观全国,在四个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的2035版“城市总体规划”2017年已获国务院批复。如今,广深成为广东率先获批2035版总规的两个城市。
更为重要是的,国务院关于广深总规的批复,开篇就明确了两个城市的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本文统称为城市定位),广深定位中共有“全国”“国家”“国际”等表述11处,远高于2035版总规已获批的二线城市,一线城市的地位更加稳固,“国际属性”被直接拉满。
放眼未来,同为大湾区“双子星”,广州和深圳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粤港澳大湾区竞逐世界一流湾区的战略雄心。
两大核心城市唯有继续当好核心引擎,带动周边城市携手共进,方能共赴美好未来,解锁大湾区更具想象力的明天。
战略重构:广州见“广” 深圳看“深”
广州和深圳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有何异同?
梳理对比可以发现,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广州、深圳共同拥有3个头衔——“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
广州是千年商都,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一直是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最重要的综合功能服务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最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之一。新一轮总规对广州的重要枢纽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
而把“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这一定位也同样给予深圳,则说明深圳在国家交通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实现跨越式升级,标志着深圳将逐步成为具备汇聚全球资源要素、搭建多元交流平台能力的国际性枢纽城市之一。
在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两大方面的共同定位,则是对广深两大城市在经济规模、产业形态等方面的共同认可,更包含着对广深强化双城联动,在制造业与科技创新领域同步向纵深发力,为大湾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的美好愿景。
相同点有不少,不同点则也很明显。
首先,从城市定位数量上来说,广州更加综合,深圳则特点更加鲜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这两项相比广州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来看,作用更突出,特点更鲜明。特别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个定位,目前全国只有深圳和上海拿到。
深圳的科技创新实力举世瞩目,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世界级科创公司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前述两项是对深圳实力的再加冕。
另外,“全国性经济中心”的定位给了深圳,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因而定位为“国际商贸中心”;对外开放方面,深圳成为了“对外开放门户”,广州则是“全国综合性门户”;目标愿景方面,深圳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广州的未来是“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中心型世界城市”。
梳理历史可以发现,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深圳、广州曾经历过三轮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其中,2010年是一个重要分水岭。
2010年之前,广州先后批复了《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同期的深圳,仅一份获批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至2010年)》。
在这一时期,广州拥有全省文化、经济与交通的核心角色,解决行政区划内部的发展问题,通过撤县设区等手段来实现中心城区发展空间的拓展。而深圳仅作为经济特区,定位不多,城市辐射能力有待提升。
2010年之后,深圳打开了上升通道,定位逐渐看齐甚至超越广州。《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已定位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仅表述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但仍有“对外交往中心”“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位。
可以说,直至今年全新一轮规划乃至在未来一定历史时期,广深两座超大城市在城市发展上的思路已然清晰。
广州像是一个见多识广的“老广”, 主攻综合实力,规划见“广度”:城市规模大、功能齐全,“东进”与“南拓”作为空间战略拓展的主要方向。
深圳像是一个专注深度的“技术宅”,专攻创新动力,规划看“深度”:在外向型经济、科技创新、经略海洋上重点发力,“一核多心网络化”是发展的总体趋势。
广州和深圳的城市定位,或许真如城市名字的字面意思那般,即广州见“广”, 深圳看“深”。
双城联动:核心引擎 动能轰鸣
深中通道6月30日开通后,大批深港游客涌向中山,带火了一个新名词“乳鸽指数”:屏幕的数字每下降一点,就有一只乳鸽进了食客的肚子。
这个有趣的名词背后,既意味着“深中生活圈”形成,也代表传统的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个组团正在打破。随着深中通道开通,广州、深圳、中山快速联通,拉近了深圳与珠中江、南沙新区的时间距离。
细观广深总规可以发现,二者均强调了一个关键词:“区域协调”,这意味着广深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深融合也将进入更深维度。与此同时,同为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以自身发展牵引带动都市圈发展成为广深的共同使命。
广州总规从”引领壮大广州都市圈高效发展”等4个方面,强化广州的”引领“作用。深圳总规也从“加快建设深圳都市圈”等4个方面,提出要强化深圳”辐射带动“作用。
此外,两份总规对于广深“双城联动”均着墨众多。
广州总规提出,加强与深圳“双城”联动,推动与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融合发展,共建100公里“黄金内湾”。
深圳总规提出,强化深圳与广州“双城”联动,协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深圳—广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合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门户枢纽功能。
值得关注的是,广深此次共同获得两大新的定位: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
广州作为华南制造业门类最全的城市,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并提出“制造业立市”的城市发展战略,本次国家赋予广州“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定位,恰是制造强国战略下广州的新使命担当。
深圳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制造业当家,2022年和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和工业增加值已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蝉联中国“工业第一城”。
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以处在”风口”的人工智能(AI)为例。在这一新兴产业领域中,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呈“三足鼎立”之势。其中,深圳的AI岗位数量、求职人数、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在全国数一数二,应用场景丰富,而广州在AI人才培育方面突出,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场景和产业园区。换言之,如果广深都市圈在AI领域与香港等城市携手共进,大湾区有望成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AI高地。
广州与深圳组团,在制造业与科技创新领域同步向纵深发力,将为湾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湾区筑梦:同心协力 共创一流
从广州中心城区天河区到深圳中心城区福田区,直线距离只有百余公里。相隔如此之近,却诞生两座GDP超3万亿的重磅级城市,在世界范围内都属罕见。如今,两座城市不约而同来到新的时代发展坐标,即是新一代科技革命与技术变革交汇,城市发展的动力悄然向新质生产力转变。
放眼全球,广州、深圳两座实现陆路直连的超大城市间,既有广深和谐号、广深港高铁、穗莞深城际、深中通道南沙支线等基础设施硬联通,也有包括党委政府间的制度性对话政策设计,更有每日超20万人次往来的密切人流互动……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一流湾区独具一格优势。
这也意味着,相比东京湾区、纽约湾区等“单中心”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多中心有条件实现更细致的功能分工,发展动力更足,有望实现旧金山湾区的多核驱动的世界一流湾区。
根据规划,不少世界一流湾区的核心功能,将由广深携手打造。“虽然广深的核心功能定位中,都有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但二者也有明显区别。广州是当之无愧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圳是追赶者,当前面临的共同困境就是欧美科技断供和供应链打压。在这种情况下,广州主打国字头、国际化、大国重器,面对‘芯晨大海’,网罗各路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深圳则主打特字牌、市场化,选定‘20+8’主赛道重金投入、重拳出击。大湾区‘科创双中心’既自身驱动又相互联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长、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表示。
从空间视角看,广州国土面积为7434.4平方公里,深圳国土面积1997.47平方公里。只有对空间更合理、高效的利用,才能推动经济密度如此之高的两座城市继续释放高质量发展动能。南沙、前海、河套地区等一批重点功能区的规划布局,正是两座经济体量庞大的超级城市在新定位、新语境下“对标”“对表”,目的就是让广深各美其美,充分释放由两座超大城市主导的都市圈发展活力。
回溯历史,广州是全世界唯一一座连续两千多年长盛不衰的城市。展望未来,深圳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特殊使命。殊途同归的两座超大城市,将同心协力共建世界一流湾区。
从规划视角审视,两份规划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等2035年发展目标形成强有力支撑,为2035年打造一个近悦远来,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贡献力量。以更高的视角看,广深的空间规划目标指向,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区域呈现。
兄弟登高,各自努力,顶峰相见。广州、深圳这两个阔步向前的城市,将大湾区和湾区人带来更多可能。
来源:南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