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变——当代中东地缘政治观察

巴以冲突爆发已有一年之久,停火协议依然遥遥无期。9月27日,任职长达32年的真主党总书记纳斯鲁拉在以军袭击中死亡。10月1日,以色列时隔18年再次对黎巴嫩展开代号为“北方之箭”的地面军事行动,伊朗对以色列本土发射超180枚飞弹。中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人道主义危机


从加沙鏖战、以黎边境交火到美军调派部署,一系列事件既始于2023年10月爆发的新一轮巴以冲突,也源于阿拉伯与以色列的历史恩怨。基辛格曾说,“在中东,敌人的敌人,还是敌人”。


中东大乱斗山雨欲来,错综历史中可见怎样的脉络?血海深仇中如何诞生新秩序?


图片


战鼓雷动

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向英国犹太人领袖致信,表示英国政府赞同“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国”。这封信后来被称为《贝尔福宣言》。《贝尔福宣言》公开发表后,涌入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大增。尤其在纳粹德国政权屠杀欧洲犹太人期间,巴勒斯坦成为大量难民的首选。二战中饱经磨难的犹太人,迎来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高潮。


图片


在英国推动下,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联合国的决议在阿拉伯世界掀起轩然大波。在不断升级的冲突与批评声中,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国


“美国/中东项目”主席 前以色列和平谈判代表 丹尼尔•利维:

当联合国在1947年投票支持分治时,这是非殖民化之前的联合国。这是一个由57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所以这个“伟大的分治方案”只得到了33个国家的投票。


1948年5月15日凌晨,也就是以色列刚建国的48小时内,战争就在巴勒斯坦地区爆发,也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1956年,纳赛尔当选埃及总统,决定从英法两国手里夺回苏伊士运河的管治权。英法开启军事介入,并邀以色列一同应战,第二次中东战争被引爆。


1958年以色列提出“外围联盟”策略,希望与伊朗、土耳其等结成联盟,共同应对来自激进阿拉伯国家和苏联的威胁。


图片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突袭,用6天时间,打下了20世纪军事史上最压倒性的战争之一。第三次中东战争,以以色列领土扩大三倍结束。


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与尚处于巴列维王朝下的伊朗关系日益密切。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在美国的外交斡旋下结束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势力日益强大,更将与伊朗的安全战略合作发展至核领域,却未料伊朗巴列维王国内,已有定时炸弹嘀嗒作响。


恩怨拉扯

1978年1月,伊斯兰革命爆发。次年4月1日,宗教领袖霍梅尼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伊朗从亲美附庸变成了中东地区反美排头兵。


德黑兰大学教授 前伊核谈判顾问 马兰迪:

伊朗的石油财富被用于购买美国武器,而不是建立本土工业。这笔钱在精英阶层之间分配,而伊朗的大多数村庄和许多小城市都没有电或自来水。


而以色列被认为是跟在“大撒旦”美国后面的“小撒旦”。2月18日伊以正式断交,伊朗当局关闭了以色列驻德黑兰大使馆,并将其移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图片


早年间,巴勒斯坦一直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领导力量。1964年,由阿拉法特领导的武装组织法塔赫联合其他民间团体,成立巴解组织,武力对抗以色列,建立一个“世俗、民主的巴勒斯坦国”。


巴解组织总部原本设在约旦,因1970年组织成员劫机事件遭驱逐,迁至黎巴嫩南部安营扎寨,并在与以色列的边境互相交火。


1980年9月22日凌晨,伊拉克出动战机,轰炸伊朗15座城市和多座空军基地,两伊战争爆发。


图片


1982年,两伊战争正酣、幕后美苏激烈碰撞之际,趁面临压力的伊朗新政权对以色列采取保守政策、而阿拉伯国家无暇他顾,以色列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以阿拉法特为代表的巴解组织遭受重创结束。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田文林:

以色列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了的。但是它的意外结果就是导致了黎巴嫩真主党的出现,以及伊朗对黎巴嫩政局的影响进一步地扩大。


血还未流尽,仇恨还未彻底摊牌。而中东各方势力即将再度洗牌,新的秩序将带着脆弱的希望诞生。


和平进程屡受阻

1991年,随着海湾战争的结束和苏联正式解体,中东地区的格局由美苏争霸转向由美国独家主导的全新秩序——“西促和谈、东遏两伊”。


1991年10月底,一场历史性的、以解决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为由的和谈会议,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张桌上,试图解决长达40多年的冲突。


1993年9月13日,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在美国白宫草坪会面,签署了《奥斯陆协议》


图片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渴望和平的降临,表面祥和的背后,暗藏杀机和仇恨。1995年11月4日,拉宾遭极右派人士刺杀身亡。在次年以色列大选中,右派的利库德集团领袖、现任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获得了胜利。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 李绍先:

按照《奥斯陆协议》的规定,第三年的时候,双方要谈判解决最终地位问题,就是巴勒斯坦的建国问题被提上了日程,意味着以色列最终要退出约旦河西岸,以色列国内政治风起云涌、暗流涌动。


《奥斯陆协议》名存实亡,巴以和平无以为继。隔岸观火多年的伊朗,趁势搅局。为了加强其在中东的影响力,伊朗开始拉拢和它一样的“拒绝主义者”们,哈马斯便成了盟友。


此外,在上世纪90年代,什叶派的真主党、胡塞运动,逊尼派的哈马斯、基地组织塔利班伊斯兰国等势力的崛起,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解读、传播伊斯兰革命的价值观。反以势力的火焰熊熊燃烧,中东和平进程由此熔断。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董漫远:

伊朗支持哈马斯、支持真主党,目的都是要挫败中东和平进程。伊朗要输出它的伊斯兰革命,要让它伊斯兰革命的价值观,能够在中东地区扩展它的影响。


虽有反抗思潮和激进意识的逆流,但在许多专家学者眼中,那十年是中东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和平稳定的十年。但平静湖面下,一场名为“反美主义”的惊涛骇浪,即将掀翻下一个时代。


图片


新秩序的诞生


“9·11”事件发生后,乔治•布什领导的美国政府及其盟友,以“反恐战争”为名,陆续对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了大规模军事行动。2004年6月,小布什在八国集团首脑峰会上提出“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旨在从政治和经济体制上,以西方模式重塑中东的民主制度。美国对中东的战略,由双重遏制逐步转为全面介入


2011年,随着美国大规模从伊拉克撤军,“后美国时代”的新秩序降临中东。阿拉伯之春蔓延,多个阿拉伯国家陷入经济崩溃、难民外溢、恐怖主义、长期内战的困局之中。


巴以和平进程也陷入停滞状态。2004年,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离世,巴勒斯坦内部矛盾升级,法塔赫影响力日渐式微,哈马斯趁势而起,成为了多数党,并控制了加沙地带。


以色列将激进的哈马斯视为“恐怖组织”,对加沙地带实施了海陆空全面封锁,在2008年、2012年、2014年和2021年对加沙发动四次持久的军事行动。


图片


当前,加沙战火看不见尽头,黎以局势又骤然升温,“抵抗轴心国家接连遭以色列打击,为全球局势投下了一道沉重的阴影。这场仍未有终结信号释出的地缘冲突,已造成超5万人死亡、10万人受伤,上百万人流离失所。


当鲜活的生命变成冰冷的数据,当温馨的家园被炮火夷为平地,留给中东人民的,是前方未知的命运。带给世界的,是游走在战争边缘的恐惧。


本周六晚22:00

凤凰卫视中文台《皇牌大放送》

《裂变 ——当代中东地缘政治观察》

敬请关注!

图片


来源:皇牌大放送

编辑:易园园 杜思雨


今日视频推荐:


  大家都在看  

·凤凰卫视国际气候峰会“零碳少年采访团”火热招募中

·鸠山由纪夫:中美关系根源在美国嫉妒中国,日本应避免追随美国|凤凰独家

·会谈持续约一小时,除了中东局势,伊朗总统与普京还谈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