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祝允明草书扇面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摄影报道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扇文化,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扇子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文人雅士情感表达和艺术创作的重要载体。扇面艺术,也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展现了东方美学的魅力。
在深秋的成都,来到锦江河畔的四川大学博物馆,步入负一楼的展厅中,就能邂逅一场关于扇面的时光穿梭之旅。10月11日,“云山千叠——四川大学博物馆馆藏扇面展”正式开启,此次展览精选该馆馆藏的团扇、折扇书画作品共100余件,邀请观众近距离欣赏中国古代艺术大师的杰作,感受扇面所承载的跨越历史长河的美。
现场展出的山水图团扇
“大家都知道,扇子在中国古代传递着很多寓意。它不仅是人们常用的生活用品,更有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小小的扇子上,还浓缩了中国古代制扇的材料、工艺、技术等等。”在开幕式现场,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汪东升这样说道。
100余件团扇、折扇书画作品亮相
不乏祝允明、沈周等名家作品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一首汉代班婕妤的《怨歌行》,借用一把团扇的命运,来比喻自己不得宠的悲惨遭遇。虽说诗作散发着哀切悲伤的气息,但从中不难看出,团扇所象征着团圆友善、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现场展出的人物图团扇
在中国古代,扇的品类繁多,其中最常见且与书画艺术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一是中国本土的团扇,二则是“舶来品”——折扇。中国的扇面书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张衡的《扇赋》写道:“寤兹竹以成扇,乃画象而造仪”,这是关于画扇最早的文字记载。而宋代以前,扇面书画的载体均为团扇。至明清时期,扇面书画的主要载体已经变为折扇,但团扇书画这一艺术形式并未被完全取代。
“书画是四川大学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最重要的门类之一。自1914年至今,在历代工作人员的努力之下,现已积累近两千件书画藏品,上自元代,下迄现代,尤以明清时期最为丰富。”展览现场,四川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周静说起了此次展览的由来。她表示,在馆藏的众多书画藏品中,扇面艺术藏品有二百六十余件,时代上起明代,下迄近代。“这批藏品是了解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尤其是明清时期书画艺术的重要窗口,是明清时期扇面艺术繁荣的历史见证。”
现场展出的佛手菊花图折扇
漫步展览中可以看到,此次展览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团扇及团扇书画”“折扇及折扇书画”以及“巴蜀扇面书画”。而在前两个单元中,又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和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分为不同组合,辅以团扇、折扇实物及折扇扇插等配件,呈现于观众面前。穿梭在展品中,不仅能收获视觉的享受,更能从展板的文字中直观地了解中国扇面艺术的发展历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出的作品中,不乏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家。譬如,明代祝允明草书扇面,就在此次展览中亮相。作为大众熟知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他与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齐名。同时,沈周、刘墉等名家的作品也展陈其中,还有一大批知名度较高的文人雅士,以及一些名不见经传,但艺术水准颇高的书画家。
明代祝允明草书扇面
明代沈周水墨山水扇面图据四川大学博物馆
走进清代巴蜀书画艺术历史
感受蜀地名家的艺术成就
蜀地与扇子,自古就缘分不浅。北宋赵抃在《成都古今集记》中明确记载了“成都十二月市”,其中五月为扇市。清嘉庆版《华阳县志》详细记载说:“蜀民每岁五月,于大慈寺前街中卖扇,名扇市”,并认为成都扇市在大慈寺的庙门前。
巴山蜀水,人杰地灵。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书画俊杰。也有大量祖籍为其他地区的书法名家、丹青妙手,侨居于此,流连忘返。于是,此次展览中专门列出了“巴蜀扇面书画”这一单元,以便更好地展现蜀地名家的艺术成就。
现场展出的荷花图(背面行书)折扇
从展览中可以知晓,巴蜀地区书画艺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至唐末五代,巴蜀地区的书画艺术获得突破性发展。两宋时期,巴蜀书画艺术人才济济,元代陷入沉寂,又于明代逐渐恢复发展,清代巴蜀绘画以人物山水画成就最大,涌现了无数的书画名家。在这一板块展出的作品,以清代巴蜀扇面艺术作品为主,是清代巴蜀书画艺术发展的历史见证。
“我们希望以此次展览为起点,打造好馆中的临展,将四川大学博物馆建设为一个临展和特展的高地。让观众走进馆内,不仅要看我们的基本陈列,还要来打卡馆里的临展、特展。”汪东升这样说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