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山竹
出品 | 锌产业
10月10日,Apple Vision Pro首部沉浸式短片《Submerged》上线。
作为由奥斯卡获奖导演Edward Berger亲自执导的17分钟VR短片,这部影片复现了一段美国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
对于苹果而言,这部短片的意义不在于叙事内容究竟是何题材,而在于其背后的Apple Immersive Video叙事模式,这一叙事模式是苹果为自家头显设备Apple Vision Pro定义的一种全新的VR内容生产流程。
通过采用配备双镜头的Apple Immersive Video摄像机,拍摄团队可以拍摄出具备8K分辨率、空间频频、180°视角的3D视频。
《Submerged》就是在这样生产流程中制作出的3D影片。
为了让性能拉爆的Apple Vision Pro拥有更多配得上其独特身份的资源,苹果官方还在近日透露,采用Apple Immersive Video叙事模式的更多影片、视频,乃至演唱会即将在今年底、明年初上映。
我们最近也拿到了令人期待已久的Apple Vision Pro,花了些时间摸索这款产品带来的独特体验。
“空间计算时代已经到来!”
一个新时代的颠覆性产品,这是库克对Apple Vision Pro这款产品的至高评价,或者说是期望。
我是最近拿到这款被库克定位到“空间计算时代”的产品的,在经过一周体验后,我的感受是:
初步具备了空间计算能力,但还远未到将我们带入空间计算时代。
众所周知,作为苹果第一款头显设备,Apple Vision Pro不仅研发周期巨长(立项时间可以追溯到2015年),研发投入巨大(仅专利就申请了5000余项),各方面性能更是直接拉满,这才有了苹果所谓的空间计算。
我所体验到的空间计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显示上的空间计算。
显示上的空间计算换用另一个更容易理解的词就是3D显示,Apple Vision Pro机身顶部有两个物理旋钮,你可以通过位于右侧的物理旋钮像展开画布一样将周围的背景由真实环境切换为完全虚拟的环境。
苹果还为这一功能设计了诸如月球表面、白色沙滩、山巅云海等多个虚拟环境。
国内不少博主对这一功能大加赞赏,称这一功能为个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独立空间。
坦白来讲,这样的独立空间,我在四五年前拿到的Oculus Quest上就已经有体验到。
有所不同的是,Apple Vision Pro让虚拟与现实环境切换过渡得更加自然,而且Apple Vision Pro在显示性能上的拉升,让这款产品在沉浸感和长时间佩戴时的眼睛舒适度上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我甚至能用Apple Vision Pro看完一整集电视剧(虽然眼睛也还是会感觉到比看电视累)。
另外,在现在Apple Vision Pro为数不多的应用生态中,有两类内容初体验已经为 我带来了一些惊艳 。
第一类是《邂逅恐龙》这类3D互动内容,这个应用较为特别,在短短几分钟的片段内,你可以明显感受到恐龙向你靠近,甚至有种冲出画面的逼真感,但交互性和整体应用时长还是有些捉襟见肘,只能算是为开发者打了个样。
第二类是引入的第三方可交互3D互动内容,例如Apple Vision Pro已经引入了京东、淘宝这样的电商类应用。
在Apple Vision Pro上的淘宝应用中,部分大牌产品已经完成了产品的3D建模和互动类内容制作。
例如大疆已经为自己的无人机进行了建模,进入这一场景,你可以让无人机降落在你手中,也可以体验无人机的自动避障、自动返航等功能,还可以对比多个无人机的性能参数。
其次是内容创作上的空间计算。
在看完Apple Vision Pro发布会后,当时就能明显感觉到,3D视频拍摄是苹果这款设备的核心功能之一。
在此之前,3D内容创作往往需要用专业的拍摄设备和相应的剪辑工具,即便这些年3D拍摄和制作门槛在逐年降低,但依然需要一定的专业能力。
Apple Vision Pro上配备的另一颗物理按键就是用来拍摄空间照片和视频用,按下按键后,就会进入到拍摄界面,可以拍摄你正前方的画面。
实际上,为了增加3D内容拍摄便利性,苹果也将这一功能下沉到了苹果手机上,iPhone 15 Pro及以上机型,在相机设置中打开这一功能后就可以在拍摄视频时拍摄出3D视频。
通过这一方法拍摄出的3D视频,更类似在手机、平板等屏幕上观看的拥有了景深的“框中3D视频”,而非GoPro、Insta360等专业设备拍出的270°或360°的VR环绕/全视角视频。
苹果在VisionOS 2系统版本,在观看拍摄的影片中加入了「沉浸版本」模式,可以将框中画面拉近到眼前,并呈现出更为逼真的3D画面。
最后是操控上的空间计算。
如果要将库克的Apple Vision Pro与扎克伯格布局多年、已经更新到第三代的Meta Quest对比,操控方式的变化将是最大的改变。
Apple Vision Pro真正做到了抛弃手柄、直接通过「眼球追踪+手势交互」来操控设备,这是扎克伯格曾幻想过多年的功能,但由于Meta在这方面的技术不够成熟,手势交互此前一直处于Beta版。
就连Meta最新发布的首款AR概念产品Meta Orion,也依然需要通过腕带来辅助手势识别。
苹果则是通过4颗红外相机(左右眼各两颗)+34颗LED红外灯,辅以M2+R1双处理器组合,直接将眼球追踪精度和手势识别的精度、准确度拉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有业内专家指出,目前市面上主流头显设备眼球追踪准确度在0.5°~0.9°之间,而Apple Vision Pro很可能已经做到了0.4°左右。
由此换来的直接交互体验是,在Apple Vision Pro中,几乎可以实现堪比智能手机上触控滑动的“眼球滑动”感觉。
这么丝滑的操控体验,甚至可以让你在Apple Vision Pro中拼乐高。
你如果要问我:前文中哪个是你最喜欢的Apple Vision Pro应用?
我会告诉你:以上这些都不是。
在目前国行版Apple Vision Pro上,我最喜欢的其实是Apple Vision Pro与Macbook互联的功能。
对于像我这样的文字工作者,应该没有人不期待一块可移动的大屏吧。
在Apple Vision Pro面世之前,国内曾涌现出一批以巨幕观影为核心卖点的AR眼镜,这其中也不乏有产品将移动办公作为第二核心卖点。
但在体验过市面上几款主流AR产品后,我们发现:
由于显示方案和硬件性能的局限性,目前AR眼镜还难以在办公场景有很好的使用体验,例如在打开诸如office办公软件时,文字内容(尤其是画面边角的文字内容)显示的清晰度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但在Apple Vision Pro,同样是由于苹果将性能拉到了极致,单眼4K的分辨率让它无论是对于office办公软件,还是微信、邮件等常用办公软件,就连PS这样对画质要求极高的P图工具也可以打开使用。
实际上,官方宣传片下图中的这个画面,相信是不少像我这样长期伏案的文字工作者的理想办公状态。
不过,这显然不是库克所期望的。
被库克视为继Mac、iPhone后又一个划时代产品的Apple Vision Pro,不应是苹果的第四块“屏”或第四个“生产力工具”。
Apple Vision Pro需要有它自己独特的颠覆性,而非现在这样直接将Mac或iPhone的应用生态搬到Apple Vision Pro上,让Apple Vision Pro作为一个更大屏的办公终端。
将苹果原有应用生态搬上Apple Vision Pro,显然也只是库克的第一步。
作为苹果第一款头显设备,Apple Vision Pro实则也更应该是一款面向开发者,而非主流消费人群的设备。
早在Apple Vision Pro在WWDC 2023上首次亮相后,苹果就官宣将在库比提诺、伦敦、慕尼黑、上海、新加坡、东京开设开发者实验室,帮助开发者测试他们为Apple Vision Pro开发的应用。
就位于上海的的开发者实验室而言,苹果不仅在今年3月官宣扩建,库克在接受采访时更是表示,这一实验室在过去一年里已经接待了很多开发者,多款国产App已经适配了Vision Pro。
实际上,截至Apple Vision Pro今年6月28日在国内上市这天,Apple Vision Pro的适配应用已经超过2000款,包括淘宝、京东、咪咕、爱奇艺、腾讯视频等主流应用也已经完成对Apple Vision Pro的适配。
然而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主流应用的适配,只是Apple Vision Pro的开始,对于AR原生应用的创造,才是接下来的难题。
作为苹果首款头显设备,也是苹果堆料堆到吐血的量产产品,Apple Vision Pro拥有着超高的定价——在美国当地的发售价为3499美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元),国行版售价更是飙到了3万元。
即便你有充足的预算,要想拿到这款产品,依然需要亲自去苹果线下门店取货,并接受使用体验指导。
无论是这样的售价,还是这样复杂的购买体验,都是以往消费电子产品不曾有过的。
这也使得Apple Vision Pro今年2月在美国发售后,一个季度的销量不足10万台,据IDC预测,这款产品今年全年销量不会超过50万台。
就这些天我对Apple Vision Pro的体验而言,这款产品其实依然有很多功能没有ready:
进入系统,开始账号设置时,输入账号和密码的虚拟键盘只能使用“一指禅”;
Siri语音交互的不够智能,依然无法弥补手眼交互模式下的效率问题;
预装核心应用直接照搬MacBook的“生产力工具”;
长期佩戴的舒适度也有待提升;
连续使用时长只有两小时;
……
至于VR原生内容,在《Submerged》上映后,苹果还官方公布了一系列Apple Immersive Video的近期发布计划:
《NBA All-Star Weekend 2024》:一部记录2024年NBA全明星周末的短片,将于10月18日在美国首映,并将在今年秋季晚些时候在其他国家上映;
《Concert for One》:首个沉浸式音乐会,由六届全英音乐奖得主RAYE和她的20人乐队来呈现R&B、爵士和流行音乐,预计今年晚些时候上映;
《Adventure》:预计12月在美国上映由自由潜水运动员Ant Williams挑战冰下一次呼吸最长距离潜水纪录,2025年初上映由世界级攀岩运动员Kai Lightner在西班牙马略卡岛挑战自由攀岩;
《Elevated》:预计在2025年初上映,将是一部展现新英格兰秋季景色的纪录片。
经过半个月的深度体验后,我们发现,Apple Vision Pro确实将头显设备的性能强行拉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这样的性能也直接体现在了设备使用体验的清晰度、流畅度和亲和度上。
与此同时,不断砸钱为Apple Vision Pro内容生态开路的苹果,也让我对凯文·凯利预言中的镜像世界有了新的期待。
2020年10月20日,美国司法部联合11个州的州司法部长就谷歌在搜索引擎领域的垄断地位提出了反垄断诉讼。
这是继1998年微软遭遇的反垄断诉讼后,最大的一场反垄断诉讼。
关于这场反垄断诉讼,近日又有了新进展。
10月9日,彭博社报道称,美国司法部提交的一份提案显示,他们正在考虑要求谷歌分拆出售部分业务,以削弱其在搜索市场的垄断地位。
凯文·凯利在《5000天后的世界》一书中曾写道,“美国政府拿出反垄断法并采取行动永远是马后炮,总是在局面形成后才开始出面约束这些公司的行为,实际上,这时已经没有出面干预的必要。”
因为美国政府往往是在科技公司构建起的垄断地位达到巅峰时,才开始对其加以约束,而这时,新的秩序已经先于美国政府干预措施的实施悄然来临。
这次美国司法部对于谷歌的反垄断措施也不例外。
历经4年反垄断调查后,美国司法部对于谷歌的反垄断提案依然还未落地,然而,OpenAI作为全球科技领域新秩序的开辟者,在近日完成新一轮66亿美元融资后,已经与SpaceX、字节跳动并称为全球三大最有价值的初创公司。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秩序不断被构建,旧秩序不断被打破。
如果说人工智能是科技新纪元的新型基础设施,什么样的颠覆性产品将会是这一纪元类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智能手机般的存在呢?
同样是《5000天后的世界》一书中,凯文·凯利给出了他的答案——AR。
在这本书中,他将5000天后的世界描述为一个镜像世界,在这个镜像世界中,现实世界中的道路、建筑等实际存在的事物都会有它们的数字孪生存在,彼时,AR技术将会成为继社交媒体后新的颠覆性技术。
这里的AR,我更愿意将它理解为高通定义的XR,包含VR、AR、MR等所有已知的头显形态,至于未来究竟是怎样一个头显形态来开启这个新纪元,现在还言之过早。
究竟是苹果、Meta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还是会由新兴玩家主导这一市场,现在也还不得而知。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
就在生成式AI带来的人工智能狂欢中,XR产业也在经历着一轮新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