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非常有戏”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郑湘平

  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将于10月16日至28日在长沙举行。展演从全国申报的160多个作品中遴选出42个作品,加上文化和旅游部实施的“全国舞台艺术优秀节目创作扶持计划”的14个入选作品,共计56个作品组成12台演出,演出将分别在梅溪湖大剧院、湖南戏曲演出中心、长沙实验剧场举行。

图片

  清风正气充溢传统戏曲舞台

  小品《青春典当行》、京剧《信仰的味道》、皮影戏《为了明天》等作品,通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艺术魅力,让广大观众回顾红色历程、重要事件,感悟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体悟生命中的平凡和伟大,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信念和力量,让“小而美”“小而精”的艺术成果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由常德市汉剧高腔保护传承中心演出的常德汉剧《花式感恩》,讲述的是面对古玩商的“花式感恩”时,家中急需用钱的住建局局长余致远十分纠结,借酒消愁。醉梦中,他看见想法截然不同的历史人物与他对话。

  舞台上,演绎了此刻余局长脑海里的景象:一边是大贪官和珅,一边是公正严明的包拯。挣扎思考过后,他选择了坚守初心。

  “提灯定损”一度成为网络热词,租房人退房时,房东提着灯仔细查看,吹毛求疵,霸道索赔的新闻事件引发众怒。

  邵阳花鼓戏《提灯正传》则反其道进行演绎。同样是年轻夫妇退房时遭遇房东老夫妇“提灯”检查,只不过舞台上接下来却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原来提灯定损的老夫妇此刻是为了自己出钱修缮旧屋,好让租客能够安心顺畅租住。老夫妇此番操作虽然“吓坏宝宝”,但却更让“宝宝”大受感动。

  主办方将结合演出活动,开展“一场一评”,组织专家与创作演出单位负责人和主创人员进行座谈,促进作品打磨提升。组织举办专题研讨会,邀请业内专家学者、艺术家、院团管理者、媒体代表等,围绕现实题材小戏小品创作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梳理总结近年来小戏小品创作演出的成功经验,思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文艺创作者尤其是基层文艺创作者提供新思路,在进一步加强文艺理论评论工作的同时,引导文艺创作方向,促进小戏小品创作演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青年戏剧人搭建平台

  戏剧要发展,关键在人才,特别是青年创作人才。本届展演将集中展示28个省份的优秀作品,包括小戏曲、独幕剧、小话剧、小品等。其中,戏曲剧种包含湘剧、汉剧、上党梆子、黄梅戏、锡剧、豫剧等,展现了我国戏剧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展演为青年戏剧人提供成长空间,通过小戏小品的交流互鉴,帮助更多的戏剧人才脱颖而出。

  湘剧《大归》讲述的是中国妇女运动先驱、湖南衡阳人唐群英的传奇故事。

  在丈夫和女儿去世后,唐群英决心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不愿成为寡居的“空头节妇”,渴望成为自由翱翔的“山鸟”,迎接风云变幻的时代。她通过史书找到依据,毅然选择“大归”,与夫家决裂,坚定地走向自由与独立。

  在舞台上,用剪影的形式来体现特定人物,体现氛围的压抑和对演员极强的压迫感,为演员后续的行动做铺垫,体现其反差。同时,剧中用大段的台词、唱段在保留戏曲念白的基础上,融合了话剧特点的表达,让情绪更加饱满,节奏更加紧凑,情感更真实。

  在《大归》中,除主角唐群英由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青年演员周帆担纲外,饰演曾传纲的李宏琪、饰演曾老爷的申杨,以及饰演一众“影子”的李赛珠、赵雅杰等,都是年轻演员。

  把传统的特点保留下来,让青春的力量蓬勃起来。在小戏小品展演的舞台上,让更多青年演员去展示,在传承发展老中青结合,促进戏剧舞台出精品、出人才,通过舞台的打磨,在小作品中呈现新时代的气象。

  用更多精品回馈人民

  本届展演参演作品题材风格多样,彰显艺术品种、剧种特色,富含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显示出小戏小品工作者的创作活力,比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话剧《方寸里的中国画》、表现民族团结的藏戏小品《我们都是一家人》、弘扬革命文化的满族新城戏《小英雄雨来》,揭露电诈骗局、具有现实警示意义的京剧《捂紧你的钱袋子》等。

  由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报送的京剧《一封家书》,刻画了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湖南某游击队队长刘湘英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她拒不写脱离革命组织的公开信。虽身处狱中,刘湘英却巧用计策,让前来探视的姑妈带出了“一封家书”,挫败了敌人的阴谋。

  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长沙花鼓戏《审猫》讲述了两位空巢老人的故事:王娭毑和赵老倌准备来场黄昏恋,奈何王娭毑的“猫主子”吓到了赵老倌的“鸟主子”,两人围绕猫进行了“审问”和“申辩”。幽默表达的背后是社会步入老龄化后所面临的窘境,发人深省。

  据了解,本届展演实行惠民票价,并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演出演播并举的形式,全程同步线上直播参演作品,促进小戏小品艺术传播提质增效,推进传统文艺与网络媒体创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