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丽梅 张硕 北京报道
今年以来,许多新发布的车型将车内智能化、智能座舱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智能座舱已经成为车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打造汽车差异化体验的重要发力点。当下,AI大模型赛道火热,大模型正在对智能汽车带来颠覆性变革,不断突破智能座舱的“上限”。
“AI座舱在过去五年出现爆发式增长,但是问题很快就出现了,这个领域产品系列发展得这么快,全链条其他体系跟不上该怎么办?也就是说现在座舱进入了‘无人区’,国外没有国内发展快……新冠疫情暴发前国内的座舱产品基本上落后国外一到两代,而从去年开始国内比国外基本领先一到两代。”清华大学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曹东璞表示,这几年,对于下一代智能座舱该如何定义,业内比较困惑,头部座舱企业遇到瓶颈。不过,自2022年年底大模型发布以来,大模型对座舱起到了非常大的推进作用。
百度Apollo智能座舱业务总经理李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大模型上车不是一个未来时,它是一个现在进行时。汽车智能化的大浪潮和大模型浪潮重叠是历史的必然,如果要实现AI汽车这样的终极感知形态,就需要用到强大的逻辑推理、记忆、生成等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大模型最擅长的领域。
智能座舱成差异化卖点
早期驾驶座舱主要是由机械式表盘及简单的信息娱乐系统构成,包括车载收音机、音乐播放功能、导航功能等。
随着汽车芯片、人机交互、汽车系统等软硬件技术水平快速迭代,汽车座舱开始全面进入智能化阶段,智能硬件持续拓展及升级,液晶仪表开始取代机械仪表,中控大屏、多屏逐渐成为标配,HUD(Head-up Display,抬头显示)加快推广,同时座舱娱乐系统不断丰富,导航、游戏、生活类等多个应用逐步搭载在车载系统上,逐渐从物理按键转向完全的触控,语音交互技术成熟发展。
毕马威中国今年4月发布的《聚焦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座舱白皮书》指出,高级别智能驾驶发展低于预期,主机厂将更多研发资源投入智能座舱。智能座舱内涉及到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和座舱域控制器等需满足的车规功能安全等级,比智能驾驶所涉及的驾驶域和底盘域低,且更容易被车内人员(驾驶员和乘客)感知,因此成为现阶段新的差异化主要竞争点,各主机厂新车型均将智能座舱的一项或几项功能作为市场销售的卖点进行宣传。
智能座舱多项配置已经基本实现标配化。汽车之家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APP远程控制、大尺寸中控屏、语音识别、车联网等多项配置渗透率已达90%。
国内目前将智能座舱共分为L0功能座舱、L1感知智能座舱、L2部分认知智能座舱、L3高阶认知智能座舱、L4全面认知智能座舱5个级别。等级越高,智能座舱的主动交互能力越强、服务内容越丰富、执行场景越广泛。
“目前一些汽车的座舱处在L2阶段,大部分座舱还在L1的水平。”曹东璞认为,2027年L3高阶认知智能座舱的形态会出现,预计到2032年L4全面认知智能座舱的形态会出现。
李涛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从现阶段来看,语音交互是智能座舱使用频率最高的应用,在今年出厂的新车中多达70%的车型搭载了语音交互功能。“人们对座舱的使用频次从最早每天3—5次的个位数到今天飙到两位数,甚至在一些语音交互技术领先的车型上已接近三位数。”
智能座舱是一个“诱人”的赛道。据毕马威测算,2026年中国市场智能座舱规模将达2127亿元,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7%。其中单车价值从2022年的8100元上升到2026年的9650元,同期智能座舱渗透率将从59%上升至82%。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智能座舱的未来发展将聚焦于技术的深度集成、个性化服务的提升以及与外部生态的融合。通过多模态交互、AI大模型、5G与车联网等技术的加持,智能座舱不仅会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更加便利、安全、智能的驾驶体验,还会逐渐成为车内外生活的重要连接点。
“座舱的终极形态将会是一个车端智能体,具备自己的理解认知、学习能力,并且能够自动化地给用户提供情景感知和服务。未来一个能够知道用户上下文、知道用户此时此刻所想所需,并且自动生成全景化执行方案的新时代座舱是终极方案。”李涛表示。
大模型重塑智能座舱?
智能座舱为汽车产品带来差异化竞争力的同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市面上的智能座舱已经出现同质化趋势,各大厂商推出的产品越来越相似。
记者了解到,在技术方面,由于语音识别、屏幕交互、导航系统、娱乐系统等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这些技术的实现路径和解决方案相对固定,导致各大厂商在技术应用上趋于一致。由于技术门槛不再高,很多厂商都能轻松实现类似的功能,导致产品趋于同质化。与此同时,供应链的集中、市场需求的一致以及创新面临成本与风险,也使得智能座舱走向同质化。
业内认为,大模型能够破解智能座舱的同质化问题。未来,智能座舱通过运用AI大模型,将提供千人千面的人机交互服务,推动智能座舱的功能深度进化。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近期发布的《AI汽车发展报告(2024)》,目前,智能座舱正处于从2.0向3.0发展的过渡阶段,而大模型就是加速这个过渡进程的关键。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大模型通过深度学习和海量数据训练,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和理解能力。它能够根据每位用户的驾驶习惯、偏好、日常行为模式等提供个性化服务。这种定制化体验让用户能够真正体验到智能汽车的“千人千面”服务,打破了传统座舱功能一致的局限。与此同时,大模型支持语音、图像、手势等多模态输入,能够与用户进行更自然、更智能的交互,提升了座舱的体验差异化。此外,大模型不仅能够优化车内体验,还能通过跨平台、跨设备的生态整合,实现车内外智能设备的联动。不同厂商可以结合各自的生态系统,基于大模型构建独特的智能生态,从而实现功能的差异化。
“我们在座舱方面的应用叫NOMI,前两年NOMI显得稍稍有点笨,其实它不是笨,是成长得不够快,这反映出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遇到了瓶颈。如果没有GPT,没有大模型,NOMI变得更聪明有点难。因为这两年大语言模型的发展,我们用GPT大语言模型重构了NOMI的底层框架,AI大模型把我们整个座舱的体验提升了很高的水平,现在的NOMI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聊什么都没问题。”近日,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在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大会(GIV2024)高层论坛上说道。
“座舱是大模型落地的最佳场景。”火山引擎汽车行业总经理杨立伟对记者表示,将来大模型在座舱方面最大的价值就是帮助座舱集成一个好的生态,再打通各个终端,这会是一个比较有想象空间的场景。
支付宝副总裁、数字出行酒旅事业部总经理王敏在采访中告诉记者,有了大模型后,大量的服务可能被重塑,以前大家想到的仅仅是停车缴费,但未来能够在手机支付宝上完成的服务,同样可以在车端实现。
大模型的深度学习能力可以让不同品牌的汽车打造独特的座舱体验。博世智能驾驶与控制系统事业部中国区总裁吴永桥表示,在座舱方面,未来的方向是打造AI座舱,现在的座舱只是基于ChatGPT来提高自然语义交互能力,博世正在与几个头部主机厂研究如何在座舱上部署单侧大模型,使其算力超过自动驾驶300 TOPS,这样能让智能座舱的运营更加高效流畅、智能。
在智能座舱方面,大模型上车并非仅仅停留在展示层面,而是已经走向商用。李涛向记者透露,极越01已经全面搭载了百度文心一言大模型,这款车目前已经进入放量阶段,其“舱驾双绝”的智能化定位逐步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与此同时,搭载百度大模型的上汽通用别克全新GL8陆尊PHEV很快也将量产。此外,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车也即将搭载百度超级座舱智能体,还有更多新技术将在车上陆续释放。
(编辑:张硕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